简介
为改善一定地区环境条件,防止或减轻公害及其他自然灾害而设置的绿化地带。防护绿地的作用有:减轻有害气体污染;防止风沙侵袭;降低噪音;减轻自然灾害,保护水面,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有益于农林业生产等。防护绿地有防风林、卫生防护林、防噪音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等类型。
防风林 树木可减弱风速。在城市的外围,应根据全年频率最高的风向及风力,适当设立防风林。防风林带一般分为透风林、半透风林和不透风林。不透风林是由常绿和落叶乔木、灌木混合组成,能降低风速70%左右;半透风林只在林带两侧种植灌木;透风林是由枝叶稀疏的乔灌木组成,或只用乔木而不用灌木。一般防风林由数个林带组合而成。每条主林带宽不得小于10m。为阻挡侧面风,应设置与之垂直的副林带,其宽度不少于5m。防风林的有效距离一般是林带高的20倍左右。
卫生防护林 有排放煤烟、金属粉尘、有毒气体等污染物的工矿企业,工厂和居民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并种植树木,以减轻危害。在距污染源一定范围内,为污染严重地带。为防止废气污染,防护绿地必须加宽,并应适当设置与之垂直的副林带。卫生防护林的树种,应尽量选用抗性强,最好能吸收有害物质的乡土树种。卫生防护林带的布置,在污染源上风向采用透风式、或半透风式林,以利有害物的缓慢透过树林而被过滤和吸收。在下风向,则布置不透风林,以阻滞有害物不向外扩散。
防噪音林 噪声的卫生标准是30~40dB(分贝)。树木的枝干和叶片对高频声波可起散射并使叶片微震而使声能消耗减弱。噪声的减弱与声波频率、林带的位置、配植方式和种类、高度与宽度有密切关系。密植的阔叶林并具相当宽度时,效果较好。选枝叶茂密,叶面多毛的常绿乔、灌木树种效果最佳。据测定,40m宽林带可减弱噪声10~15dB。公路两侧设置乔、灌木配合的林带,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
水源涵养林 以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为主要目的防护林。主要用于河川上游,城市水库和山林名胜四周的山地。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减少径流泥沙含量,防止水库、湖泊淤积等。营造水源涵养林,应选根系多、分布广、枝叶繁茂、郁闭度高的针叶及阔叶乔木与灌木复层混交。林地范围因气候条件而异,多雨、洪水危害大的河流上游或水库地带,宜在整个水域地区全面营造水源涵养林;因融雪形成洪灾地区,宜在分水岭和山坡上部配植水源涵养林。植造初期的幼林期宜封禁,保护林内的地被,尽快发挥水源涵养的作用;成林后要在重要水源区禁伐。
水土保持林 为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其主要作用是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减少携带泥沙;林木根部固持土壤,减免滑坡或崩塌;改善农牧用地的小气候和改良土壤等。一般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林的配植按地形和防护要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带状、片状或网状等形式。
农田防护林 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防护林。多呈带状并相互衔接,组成林网。在其范围内,能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并增加土壤湿度。可采用的林带结构,与防风林基本相同。
林带的设置,应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规划。平原农田,多为方形或长方形,边上安排灌渠和道路,林带设置在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构成纵横相联的农田林网。网格大小按当地土壤结构、风速大小、降水量等自然因素决定,一般边长在150m、250m、300m及400m不等。每格受益的土地面积约在3~15hm2不等。应选生长快,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收益较大的乡土树种。采用针叶与阔叶树、常绿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经济树种与用材树种等不同方式的混交。
英文
plant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