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Rhododen-
dron,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的通称,常绿或落叶灌木,稀为乔木或匍匐、附生。染色体数2n=26,52,78,104,个别的2n=24,48。
起源、演化及栽培简史 杜鹃花起源于中生代白
垩纪(距今约6700万年),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由于受第三纪干旱和第四纪冰川的侵袭,仅亚洲东部保存较为完好。杜鹃花作为药用植物在民间应用已久,早在《神农本草经》(公元220~265)中就记载:“羊踯躅味辛温,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南北朝时,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公元492)中也有“羊踯躅,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名”的记载。杜鹃花用于栽培观赏大致始于唐代。据《丹徒县志》记载:“鹤林寺杜鹃花,……相传唐贞元元年(公元785)有外国僧自天台钵盂中以药养根来种之。”鹤林寺僧人所栽杜鹃花当为浙江山野映山红的一种。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最为推崇:“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膜母”。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中,已收集有杜鹃花,并有名种稽山(绍兴)之四时杜鹃花。宋代王十朋亦有咏杜鹃诗。明中叶张志淳《永昌二芳记》中卷记云南保山杜鹃花20种。1563年李之阳纂修的《大理府志》称:杜鹃花“谱有四十七品”,可见已有人将山野所产杜鹃花分类编谱。清代陈淏子在《花镜》(1688)中总结了杜鹃花的习性和栽培经验。张泓在《滇南新语》(约公元1736~1795)中称蓝色的杜鹃花为:“蓝者,蔚然天碧,诚宇内奇品,滇中亦不多见”。顾禄在《桐桥倚棹录》(约1821~1850)中已提到“洋茶、洋鹃、山茶、山鹃……”,可见此时已有外国的杜鹃花进入中国。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志》(1735)中建立了杜鹃花属Rhododendron。19世纪中叶,英国的J.D.Hooker在喜马拉雅考察,发现大量杜鹃花新种,引起各国对中国西南高山地区杜鹃花资源的注意,19世纪至20世纪中,英、法、美、德、俄等国的植物学家深入中国西南及华东等地调查采集,共发表新种482种。英国从中国西南地区引种到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栽培成功的杜鹃花就有330个种和变种。1930年中国植物学家陈焕镛发表了杜鹃花的新种广东杜鹃花(R.kwangtun-gense),以后胡先骕、秦仁昌、方文培等也相继进行了杜鹃花的分类研究。与此同时庐山森林植物园、南京中山陵园等也开始进行了野生杜鹃花的引种栽培;上海、无锡、苏州、宜兴、杭州、丹东、青岛等城市对国外的园艺品种也进行了广泛的引种。
形态特征 主干直立,单生或丛生;枝互生或近轮
生。叶互生,常簇生枝端,多近矩圆形,全缘,罕有细锯齿。花两性;常多朵组成顶生总状伞形花序,偶有单生或簇生;花冠辐射状、钟状、漏斗状或管状,裂片常呈2唇形,喉部有深色斑点或浅色晕。蒴果开裂为5~10果瓣;种子多数,有狭翅。
品种 杜鹃花品种很多,全世界达数千种;中国通常栽培的约有二三百种,均归落叶杜鹃花类。根据形态性状和亲本来源,可将中国栽培的杜鹃品种分为东鹃、毛鹃、西鹃和夏鹃4类。东鹃即东洋鹃,来自日本,包括石岩杜鹃(R. obtusum)及其变种,品种很多,主要的有‘新天地’、‘笔止’、‘雪月’及一年开二次花的‘四季之誉’等。毛鹃即毛叶杜鹃,包括锦绣杜鹃(R.pulchrum)、白花杜鹃(R. mucronatum)及其变种,品种较少,常见的有‘玉蝴蝶’、‘紫蝴蝶’、‘琉球红’、‘玉铃’等。西鹃泛指来自欧洲的品种,最早在荷兰、比利时育出,系由皋月杜鹃(R. indicum)、映山红及白花杜鹃等反复杂交而成,是品种最多,花色、花型最美的一类,栽培较多的有‘皇冠’、‘锦袍’、‘天女舞’、‘四海波’等,近年育出不少杂交新品种。夏鹃,主要亲本为皋月杜鹃,因在5月下旬至6月开花(有的延伸至7~8月),故称夏鹃,传统品种有‘大红袍’、‘长华’、‘陈家银红’、‘五宝绿珠’等。‘五宝绿珠’,是杜鹃花中的台阁型,花中有花,重瓣程度极高。
产地与分布 杜鹃花属约有900种,亚洲约产850种,其中中国约有530种,除新疆、宁夏外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尤以云南、西藏和四川种类最多,为杜鹃花属的世界分布中心。新几内亚、马来西亚约有280种,几乎全为附生型,种子具丝状长尾状附属物。此外,北美分布有24种,欧洲分布有9种,大洋洲分布1种。
习性 杜鹃花属种类多,习性差异大,但多数种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气候,恶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值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值7~8之间也能生长。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长不良。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档烈日,并经常喷洒地面。在荫蔽的常绿树林内生长不良,难以形成花蕾。杜鹃花一般在春秋二季抽梢,以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气温超过30℃或低于5℃则生长趋于停滞。冬季有短暂的休眠期,以后随温度上升,花芽逐渐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3~5月开花,高海拔地区则晚至7~8月开花。北方在温室栽培,1~2月即可开花。杜鹃花耐修剪,隐芽受刺激后极易萌发,可藉此控制树形,复壮树体。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一般立秋前后萌发的新梢,尚能木质化。若形成新梢太晚,冬季易受冻害。杜鹃花根系浅,寿命长,毛鹃60年以上的老树,仍开花旺盛。在云南腾冲发现的大树杜鹃,树龄在500年以上,高约25m,基径达3.07m。
繁殖 常用播种、扦插和嫁接法繁殖,也可行压条和分株。播种,采集成熟果实凉干,取种。常绿杜鹃类最好随采随播,落叶杜鹃也可将种子贮藏至翌年春播。杜鹃种子细小,千粒重约0.4g,故多用盆播。盆土底层用粗粒土,表层2cm厚,用消毒过的兰花泥或腐叶土。种子撒播均匀后,上面薄覆一层细土;也可在兰花泥上铺以0.5~1.0m厚的苔藓,将种子直接播在苔藓中。播后盆面再盖上塑料薄膜或玻璃,置阴处,气温15~20℃时,约20天左右即可出苗。园艺品种生长较快,至5~6月,小苗有2~3片真叶时分苗,秋后进行分栽,约3~4年即可见花。常绿杜鹃多在秋后行分苗,翌年行分栽,7~8年后开花。扦插,一般于5~6月间选节间较短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自基部切下作插穗,修平基部切口,顶端留叶3~5片。如枝条过长,亦可截去顶梢。扦插介质用兰花泥、河沙、蛭石、珍珠岩均可,厚15~20cm,下铺7~8cm厚的排水层。插后设棚遮荫,保持插床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约1个月即可生根。西鹃生根较慢,约需60~70天。9月后可减少遮荫,并施淡肥1次,10月下旬即可上盆。若采用全光照电子叶自动喷雾扦插,约20天便可生根,成活率达95%以上。常绿杜鹃发根期长,宜秋插,用激素处理,易生根。西鹃繁殖较多采用嫁接,常行嫩枝劈接,嫁接时间不受限制,砧木多用一二年生毛鹃。先将砧木在离地2~3cm处截断,摘除叶片,纵切约1cm深,然后插入削成楔形的接穗(长3~4cm,顶端留3~4片小叶),绑扎后,用塑料薄膜袋套封接穗及接口,置阴凉处养护;约2个月后去袋,次春解除绑扎,成活率达90%以上。也可行靠接,落叶性杜鹃多在3~4月间进行,常绿性杜鹃常在落花后进行。
栽培 野生杜鹃和栽培品种中的毛鹃、东鹃、夏鹃可以盆栽,也可在蔽荫条件下地栽。西鹃全行盆栽,培养土多用兰花泥,也可用泥炭土、黄山土、腐叶土、松叶土及煤渣、锯末等配制的培养土,只要pH值5.5~7.0之间,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均可使用。上盆,一般在春季出房时(4月)或秋季进房时(11月)进行。杜鹃花根系扩展缓慢,盆内不可积水。每隔3~5年换盆1次,同时修整根系。要根据天气情况、植株大小、盆土干湿及生长发育需要,灵活掌握浇水,水质忌碱性,用自来水时,最好在缸中存放1~2日。4月中旬出房,正值生长旺期,需水量大;霉雨季节,雨水不断,要防积水;7~8月高温季节,蒸发量大,要随干随浇,午间、傍晚还要在地面、叶面喷水降温;11月上旬进房,若室内加温,生长仍旺,需水仍大,尤其开花抽稍之际,需水更多,若室内不加温(但温度不得低于-2~-3℃),生长缓慢,3~5日浇一次水已足。要薄肥勤施,常用肥料为草汁水、鱼腥水、菜籽饼等,除高温季节及冬季生长缓慢期外,均可施用。连日阴雨时,可用菜籽饼末施于盆面。2~4年生苗,为加速植株成型,常通过摘心、摘蕾来促发新枝。植株成型后,主要是剪除病枝、弱枝及重叠紊乱的枝条,均以疏剪为主。开花时置于室内,花期可延续一个月;室内通风差时,放置1~2周即应调换。西鹃于7~8月间孕蕾,秋后入室,保持在20℃左右,半月即可开花。在中国,若要国庆节开花,则需先保持在3~4℃低温左右,至9月中解除低温。花后应及时摘去残花,并进行适当修剪和施肥。
病虫害防治 常见虫害有红蜘蛛,在6~8月高温干燥时为害严重,可用1/1000三氯杀螨醇喷杀,每周1次,连续3次;军配虫,一年数代,在5~10月为害叶片,可在5月用1/1500乐果或敌敌畏喷杀第一代幼虫。病害最常见的是褐斑病,主要发生在霉雨季节,可在花前、花后喷硫菌磷800液或等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育种 世界杜鹃花的育种已有100多年历史,中国开展杜鹃花育种较晚,当前的育种目标,首先是提高抗性,使杜鹃花从山野进入城市,从南方移居北方。其次在观赏性状方面,要培育出株型矮小丰满、花朵密集、花色艳丽、花期整齐、香气馥郁的新品种。国内在落叶杜鹃的杂交育种中已获得了数以百计的新品种。杜鹃园艺品种在栽培中常会出现变异,也可利用芽变获得新的优良品种。
园林应用 杜鹃花为中国传统名花,以花繁叶茂,绮丽多姿著称,并具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等优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可盆栽或制作树桩盆景。杜鹃花的许多种和品种,(毛鹃、东鹃和夏鹃)均能露地栽培,园林中最宜在林缘、溪边、池畔及岩石旁成丛成片种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上层有落叶乔木庇荫,颇具自然野趣。杜鹃花也是花篱的良好材料,还可经修剪培育成球形观赏。集不同种类于一体的杜鹃花专类园,群芳竞秀,极具特色;现无锡、成都、重庆、万县、庐山、杭州、黄山、昆明等均建有杜鹃花专类园。此外,杜鹃花还有食用、药用等价值,有的叶、花还可提取香精。
常见栽培种 杜鹃花属种类繁多,通常分为五个亚属。中国常见的有:照山白(R.micranthum),别名白镜子,属常绿有鳞杜鹃亚属,常绿灌木。高0.6~2m;小枝细,叶倒披针形,短总状花序生于二年生小枝顶端,有花15~20朵,花白色,径1cm,花期5~6月;产中国华北、东北、山东、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朝鲜半岛也有。抗性强,能耐-20~-30℃低温,可于北方庭园中种植观赏,也是杜鹃育种的良好亲本。马缨杜鹃(R.delavayi),别名马缨花,属常绿无鳞杜鹃亚属,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高2~15m,胸径达40cm;树皮呈不规则片状剥落;叶矩圆状披针形。伞形花序顶生,有花10~20朵,花冠钟状,长4~5cm,深红色,极艳丽;产中国云南、贵州和广西,缅甸也有,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200~2900m之间,是贵州百里杜鹃林的骨干种,树龄达百年以上。大白杜鹃(R.deco-rum),属常绿无鳞杜鹃亚属,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高1~5m;幼枝绿色,初被白粉;叶矩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总状伞形花序顶生,有花8~10朵,花冠漏斗状钟形,白色、粉红色或蔷薇色,有时带有淡绿色或粉红色斑点,花期5~6月。产四川、云南、贵州,多生海拔2000~3000m的山坡灌丛中。四川和云南少数民族均以此花为传统风味蔬菜。云锦杜鹃(R.fortunei),属常绿无鳞杜鹃亚属,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高2~4m,干径达20cm以上;小枝直立,粗壮;叶矩圆形至矩圆状椭圆形,总状伞形花序顶生,有花6~12朵,花冠漏斗状钟形,长4~5cm,粉红色,花期5月;产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及广东等,多生海拔600~2000m的林中或溪边。观赏价值较高。羊踯躅(R.molle),别名闹羊花,属羊踯躅亚属,落叶灌木,高0.5~2m;叶矩圆状披针形,总状伞形花序顶生,有花5~9朵,花冠宽钟形,径5~6cm,金黄色,上侧有淡绿色斑点,花期5月;产长江流域各省,南达福建、广东,多生海拔2000m以下的丘陵地带或山坡灌丛中。全株有剧毒。满山红(R.mariesii),属映山红亚属,落叶灌木,高1~2m;叶常3片轮生枝端,卵状披针形,花1~3朵生于枝顶(通常双生),先叶开放,花冠宽漏斗状,径5cm,蔷薇色带紫色,上侧的裂片有紫红色斑点,花期4月;产中国长江流域,南至福建、台湾,西达四川,多生低山丘陵灌丛中。适应性强,耐修剪,除作盆景外,主要用作育种亲本。白花杜鹃(R.mucronatum),别名毛白杜鹃,属映山红亚属,半常绿灌木,高1~2m;叶二型,春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早落;夏叶矩圆状披针形,宿存枝顶;花1~3朵簇生枝顶,花冠宽钟状,径4~6cm,白色,花期5月。分布于中国华东及湖北,日本也有。锦锈杜鹃(R.pulchrum),属映山红亚属,常绿灌木,高达2m,叶二型,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或矩圆状倒披针形,花1~3朵簇生枝顶,花冠宽漏斗状,径约6cm,蔷薇紫色,上侧的裂片有深紫色斑点,花期5月;有大花、复瓣、重瓣及玫瑰色等品种。中国各地栽培。杜鹃花(R.simsii),别名映山红,属映山红亚属,落叶灌木,高约2m;叶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花2~6朵簇生枝顶,花冠宽漏斗状,径3.5~5cm,蔷薇色、鲜红色或深红色,上方1~3裂片里面有深红色斑点,花期4~5月。其变种有彩纹杜鹃(var.vittatum),花有白色和紫色条纹;紫斑杜鹃(var.mesembrinum),花较小,白色而有紫色斑点。产中国长江流域,东至台湾,西达四川、云南,多生丘陵灌丛中。石岩杜鹃(R.obtusum),别名石岩,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或半常绿灌木,高1~3m;叶二型,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花2~3朵簇生枝顶,花冠漏斗形,径2.5~3.5cm,橙红色至鲜红色,上侧的裂片有深红色斑点,花期4~5月。其变种有石榴杜鹃(var.kaempferi),花红色或橙红色至粉红色,矮红杜鹃(var.amoenum),花深红色,重瓣,本种有大量园艺品种。马银花(R.ovatum),别名清明花,属马根花亚属,常绿灌木,高2~4m;叶卵形,花单生于枝顶叶腋间,花冠宽漏斗状,径约4~5cm,淡紫色,上侧的裂片有粉红色斑点,花期4月;产中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多生海拔500~1200m的阴坡灌丛中,是华东地区良好的庭园观赏树种。鹿角杜鹃(R.latoucheae),属马银花亚属,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高1~7m;叶轮生,卵状椭圆形,花单朵腋生,开花时花梗伸长,花冠漏斗状,径约4~5cm,粉红色;产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地,是江南良好的庭园树种。迎红杜鹃(R.mucronula-tum),别名兰荆子,属常绿有鳞杜鹃亚属,落叶灌木,高1~2m,叶矩圆状披针形,花2~5朵簇生枝顶,先叶开放,花冠宽漏斗形,径3.5~4.5cm,淡紫红色,花期4月。其变种毛叶迎红杜鹃(var.ciliatum ),叶疏生粗毛。产中国东北、华北、山东及江苏,朝鲜半岛、日本及俄罗斯也有,多生海拔2000m的山地灌丛中,极耐低温,是北方有前途的观赏花木。
英文
rose bay;rhododend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