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Callistephus chinensis,别名江西腊、蓝菊、七月菊。菊科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18。园艺品种多为4倍体,2n=4x=36。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1728年传入法国。此后,经过世界各国选育,新品种层出不穷,仅欧洲就有300~400个园艺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一二年生草花之一。
形态特征 茎直立,株高20~120cm,全株疏生短毛。叶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有粗钝锯齿,下部叶具柄,上部叶无柄。头状花序单生枝顶,总苞片3层,外层叶状。原种花径5~8cm,舌状花花色浅堇至蓝紫色。园艺品种花径3~15cm,花色丰富,有绯红、桃红、橙红、粉红、浅粉、肉粉、紫、墨紫、蓝、天蓝、白、乳白、乳黄、浅黄等色。管状花黄色,端部5齿裂。春播花期7~10月,秋播花期5~6月。瘦果楔形,浅褐色,种子千粒重约1.74g,发芽率约50%。常温下种子寿命1年。
变种、类型、品种 翠菊园艺品种众多,按株态分类有直立型、半直立型、丛生型和疏散型。按株高分类有:①矮型,株高10~30cm,生长势较弱,叶小花多,花径小,生长期短,开花早,如北京的‘一窝猴’品种和近年引入的矮型品种,高仅25cm,一株开花达120多朵。②中型,株高30~50cm,生长势中等,花型丰富,色彩多。③高型,株高50~100cm,生长势强健,生长期长,开花迟,北京称此型翠菊为‘秋江西腊’。按花型分类:花型由舌状花和筒状花演化而来,根据演化程度形成不同花型。第一是舌状花系,由舌状花演化为主而形成的花型系统,下分平瓣类和卷瓣类。平瓣类:舌状花平瓣,有单瓣型、平盘型、菊花型、莲座型、鸵羽型等花型;卷瓣类:舌状花纵向折卷为松针状,花型分放射型和星芒型。第二是筒状花系,由筒状花演化为主而形成的花型系统。此系只有桂瓣一类:筒状花伸长,端部开裂呈星状,花型有领饰型、托桂型、球桂型、盘桂型等。按花径大小分类有:小花类(花径3~4cm)、中花类(4~6cm)、大花类(6~8cm)、特大花类(8~15cm)。
分布与习性 翠菊原产中国,该属只此一个种。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云南和四川等地,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生于山坡、草丛、水边和撩荒地。现在世界各国已广泛栽培。喜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环境,耐寒性不强,越冬最低温度2~3℃,华北地区秋播苗需在冷床中越冬。高温下延迟开花或开花不良。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条件下,易罹病虫害。浅根性,要求保持土壤湿润。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不宜连作。因品种和播种期不同,5~10月份均有翠菊开放,单株花期约10天。
繁殖栽培 用播种法繁殖,因品种和应用要求不同,播种期不同。矮型品种2~3月在温室播种,5~6月开花;也可4~5月在露地播种,6~7月开花;7月上中旬播种,10月1日前后开花;8月上中旬播种,幼苗在冷床越冬,翌年5月1日前后开花。中型品种通常5~6月播种,8~9月开花;8月播种,冷床越冬,次年5~6月开花。高型品种夏季播种,可于秋天开花。室内播种,保持10~20℃,4天可发芽。2枚真叶时分苗,晚霜过后移植露地。应选地势高燥处栽植,施足基肥,并经常追肥,注意浅耕保墒,避免土壤过湿,引起徒长、倒伏或发生病害。秋播小苗越冬时,应植于冷床的北侧。华东地区10月下旬播种,在露地用稻草覆盖即可越冬。矮型品种要求较高的栽培条件,现蕾后控制浇水,以形成低矮、密集、圆锥状株形,使开花繁密。
采种 翠菊为常异交植物,重瓣品种天然杂交率很低,容易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同时,极少量的异花授粉,又为选育新品种创造了条件。重瓣程度较低的品种,天然杂交率很高,品种特性不易保持。制种的有效隔离距离为15m,开花前应用纱罩将母株罩上。当头状花序露出白色冠毛时,应及时采收种子。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有:锈病(Pucciniachrysanthemi),叶背发生橙色斑点,散出橙黄色粉末,最后叶面产生多角形赤褐色病斑,叶片枯死。应拔除烧毁病株,喷120~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250~300倍敌锈钠液防治。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苗期侵染根颈部,受害部位发生线状褐色病斑,进而茎基部变黑,全株枯死。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掉;并用100倍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等予以防治。病毒病,沿叶脉变成黄绿色,叶面产生黄绿色网纹,受害叶片狭小,叶柄变长,节间缩短,全株萎缩,不能正常开花。应拔除病株烧毁,及时消灭传播病毒的昆虫。红蜘蛛为害可喷1500倍乐果防治。
园林应用 翠菊品种类型很多,花型多变,花色丰富,花期较长,在园林中广泛应用。矮型品种适用于毛毡花坛和花坛的边缘,也宜盆栽。中型和高型品种可用于各种园林布置。高型品种还常作背景花卉,又因其花梗长而坚挺,水养持久,略具清香,是良好的切花材料。此外,花、叶均可入药。
英文
China 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