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Robinia pseudoacacia,别名洋槐。蝶形花科刺槐属落叶乔木。染色体数2n =2x=20。高达25m,胸径1.1m,冠幅达19m。树冠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树皮灰褐色,浅至深纵裂。小枝光滑、灰褐色至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9,对生或近对生,卵形至长圆形,全缘,叶轴基部的托叶特化成略扁之托叶刺。花蝶形,白色,具香气,总状花序腋生,下垂,花期4~5月。荚果扁平带状,长4~10cm,7~9月成熟。栽培品种有:‘无刺’槐(cv.Iner-mis),别名无刺洋槐,乔木,树冠开扩、扫帚形,无托叶刺。‘伞刺’槐(cv.Umbracu-lifera),别名球槐、球冠无刺槐、朝鲜槐。小乔木,树冠成圆满的半球形,分枝细密,托叶刺近无或极小且软,极少开花结实。‘红花刺’槐(cv.Decaisneana),小乔木,花粉红色,龙骨瓣白色,具淡玫瑰色晕。
原产北美,分布于美国东半部及加拿大东南部,19世纪末引入中国,黄河、淮河流域广泛栽培,多见于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海拔最高达3600m(西藏拉萨)。暖温带树种,喜光、幼树稍耐阴;喜疏松、湿润、肥沃砂壤土或壤土,能适应酸性上、钙质土及盐碱土(含盐量0.3%以下),对城市瘠薄(有机质含量1%以下)、密实(土壤硬度达21kg/cm2)渣土耐性较强,较耐干旱,土壤含水量8%~9%仍能存活,唯生长缓慢,在极度干旱条件下(土壤含水量5%以下)枝多干枯,甚至死亡。浅根性,不抗风;不耐涝,地下水位80~95cm即可导致根烂、枝枯、长势衰弱,乃至死亡。侧根发达,有根瘤菌,具固氮作用。萌蘖性强。生长迅速,一般4~5年生开始开花结实,但寿命较短,适宜地区可存活70年左右。对二氧化碳、氯气等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及一定的净化能力。
播种繁殖为主,荚果出种率一般在10%~20%,种子千粒重21.8g,种皮厚而坚硬,且有硬粒种子,播前通常用热水多次浸种后混湿沙催芽,播后8~10天出苗,当年苗高可达1.5~2.0m,培育3~4年即可用于园林绿化种植。主要病虫害有刺槐蚜、豆荚螟、刺槐种子小蜂、大象甲、紫纹羽病及刺槐烂皮病等,管理中须注意及时防治。
刺槐种内变异明显,中国已选育出“杆刺槐”、“石林”等优良类型。国外育种工作开展较早,有记载的优良类型有“塔形刺槐”、“桅杆刺槐”等。
刺槐树体高大、叶色鲜绿,春季开花时节洁白串花挂满枝头,芳香四溢,适宜庭园、道路绿化种植;也是工矿区绿化及荒山荒地造林的理想树种之一。花为蜜源,木材质硬、耐腐。
英文
black loc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