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Platycladus orien-talis,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染色体数2n=2x=22。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禹贡》、《三辅黄图》中都有记载。至今在中国各地侧柏古树甚多。
形态特征及分布 高20余米,胸径1~4m,冠幅达1.78m。幼树及青年期树冠塔形,老树广圆形。小枝直展、扁平。叶全为鳞形,淡绿色,冬转土褐色,先端微钝、对生。雌雄同株异花,花期3~4月。球果卵形,褐色,果鳞先端反曲,种子长卵形,长6~8mm,当年10月成熟。常见的品种有:‘千头’柏(cv.Sieboldii),别名子孙柏、凤尾柏、扫帚柏。丛生灌木,树冠近球形,高3~5m,无主干,枝叶茂密,叶色鲜绿。喜肥土。播种繁殖时多数子代遗传固有的“千头”特点,也可扦插繁殖。‘金枝千头’柏(cv.Aurea Nana),别名‘洒金千头’柏,高1.5m,嫩枝叶黄绿色。‘金黄球’柏(cv. Semper-aurescens),别名‘金叶千头’柏,矮灌木,树冠球形,高3m,叶全年金黄色。‘金塔’柏(cv.Beverleyensis),别名‘金枝’侧柏。小乔木,树冠塔形,叶金黄色。‘窄冠’侧柏(cv. Zhaiguancebai),常绿乔木,树冠窄圆柱形,干直,分枝细,向上或斜上伸展,叶亮绿色,生长旺盛。宜密植。中国徐州有栽培。‘北京’侧柏(cv. Pekinen-sis),乔木,高18m;枝较长,小枝纤细,叶小,树姿优美。产于北京市,1861年引入英国。‘圆枝’侧柏(cv. Cy-clocladus),小枝细长、柔软,横断面圆形,全树婆娑多姿,观赏价值较高,系中国山东新发现。播种天然授粉种子,子代中有24.73%保持母株特征。
原产中国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现西藏自治区至沿海,黑龙江省至广东省皆有分布,自平原至海拔4000m均有侧柏栽培。
生态习性 温带树种。喜光,幼时较耐阴,20年后需光量大增。在排水良好、湿润、肥沃土壤中生长良好。适应性强,耐干冷气候(-27~-35℃、相对湿度接近0%、年降水300mm),耐热(40℃),也能在年降水1600mm暖湿气候下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从酸性、微碱性(pH值8~9.71)至钙质土皆可生长,在干旱瘠薄的阳坡石缝中也能生存,并能耐紧实土壤。浅根性,侧根发达,抗风力弱。萌芽力强,耐修剪。对二氧化碳、氯气、氯化氢、氟化氢、铅等抗性较强,滞尘力强,对氧化氮、臭氧及烟害抗性较弱。长寿树种,山西太原晋祠“周柏”已3000年;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二将军”柏已2500年;山西介休西欢村“秦柏”约有2200年历史,胸径3.95m;山东泰安岱庙“汉柏”,约2100年。
繁殖栽培 播种繁殖,播前用30~40℃温水浸种12小时后,置暖处催芽,有半数的种皮开裂即可播种。当年苗高25cm,三年生苗高60~70cm,可做绿篱用;5~6年苗高2m,可用于园林绿化,移栽大苗需带土球。彩叶品种可扦插繁殖。侧柏的病虫害主要有叶枯病、煤污病(Cladosporium sp.)、赤枯病(Cercosporasp.)、侧柏毒蛾(Parocneria turva)、柏小爪螨(Oligonychus hondoensis)、双条形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等。
侧柏育种目标主要是:①树姿新奇别致,引人入胜。②抗逆性强而生长迅速。③抗病虫害。④叶色变化,包括彩斑及冬季叶不变褐等。世界范围内长期主要依靠选种,尤其是优株评选。中国通过大规模侧柏种源试验,已揭示出地理变异模式,划分了种源区,提出主要地区的优良种源。
园林应用 侧柏枝干苍劲,气魄雄伟,为良好的观赏树,在中国北方园林绿地中普遍应用。宜用于风景林或作园景树。栽植侧柏于寺庙园林、陵墓园林,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手法,有肃静清幽气氛,如北京天坛、中山公园、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园及山东泰安岱庙、山西晋祠、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等处,皆以古柏为主题。在园林中欲成片栽植时,则以与圆柏(桧柏)、松类、黄栌、椿树等混交为佳,如以侧柏与圆柏混交,浑然一体,犹如纯林,且能防止病虫蔓延。由于侧柏抗逆性强,尤以抗旱为特点,故在中国西北城市,如兰州的公园绿地,就用了‘千头’柏、侧柏等配植成混交林,取得了成功。也可用于工厂及‘四旁’绿化。其栽培品种色姿各异,多植于庭院、小游园及立交桥等处作重点装饰用。
木质坚韧致密,耐腐,不翘不裂,可供建筑、桥梁等用材。侧柏叶磨粉可作线香,可提取侧柏精。种子榨油可食。枝、叶、种子、根等皆可入药。
英文
Chinese arborvit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