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引用高含沙水流, 淤填低洼荒地, 或对低产土地进行的灌溉。前者又称放淤。淤灌的主要优点是: ①是形成新土层和冲洗盐碱; ②是以粘盖沙,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由于汛期某些河水含沙量以粘粒为主, 它们进入田间后,可使保水性能很差的沙土盐碱地得到改良; ③是增加土壤养分,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如黄河水淤泥中有机质的速效性养分较高, 在河南省人民胜利渠渠首悬移质含有机质0.88~1.00%, 速效性氮为0.0017~0.004%,新淤土层具有较高的肥力, 作物产量一般较淤前增产一倍以上; ④是由于减少了洪水流量, 对防洪及减少河床淤积也有一定作用。
淤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兴建的郑国渠从泾河引水, 结合放淤, 进行灌溉, 改良利用了大片盐碱洼地。《史记·河渠书》中就有淤灌效益的记载。自此以后, 北方灌溉地区长期使用淤灌改造盐碱地, 沙荒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 黄河下游两岸低洼易涝地区合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进行淤灌、种稻改良盐碱地和沙荒地,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外,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洪水放淤肥田, 地力经久不衰。
放淤 将高含沙量的水引至盐碱地、低洼地、沙荒地上进行淤垫, 其方式有动水漫灌放淤, 围堤静水放淤, 以及动水静水相结合放淤三种。动水漫灌放淤是边灌边排连续放淤, 此法淤地快, 但用水多, 淤后溜沟多, 粘沙分布不匀, 质量较差;围堤静水放淤,多用于地势封闭的低洼地方, 放蓄浑水, 待泥沙全部沉淀后, 排除表层清水, 此法省工省水,落淤质量也好,但时间较长; 动水静水相结合放淤, 是在动水放淤接近计划淤层厚度时, 由出水口倒灌浑水, 静水沉沙数次, 此法速度快, 质量好。
放淤时间 放淤时间对放淤效果影响很大。选择放淤时间,要考虑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及成分,还要考虑农业季节, 放淤后能及时进行耕作、播种。因此, 放淤时间,以选择在水量丰沛,泥沙总量大, 粘粒含量高的汛期,比较适宜。
田间工程 淤期田间工程, 包括进水口, 田间渠系,围埂、格田及排水设施等5部分。工程坚固,确保放淤时不跑水窜泥。放淤面积和布置形式,应根据地形和引水流量而定, 淤区面积以200~2000亩较好, 它可以一年淤成, 避免淹而不淤。动水放淤或动水静水结合放淤, 大都采用长方形的淤区, 其布置形式, 一种是长边垂直放水渠道, 退水直接入排水沟或下级灌溉渠, 如图1; 另一种是长边平行放水渠道,退水仍回原放水渠道,如图2。由于洪水历时短, 来势猛, 只能在较短时段内引用,因此放淤用的引洪渠,具有渠线短、比降大、级数少、断面宽浅等特点。
放淤技术 放淤技术,应根据泥沙运行规律,做到淤得匀、淤得平、淤得厚。放淤时, 为了保证质量,可采用以下措施: ①多口引水: 放淤流量大, 淤区可以长一些; 反之, 则应短一些。如受地形限制, 需要增大淤区的长度, 则应采用多口引水, 以保证下游有足够的落淤量。②导流送淤: 导流的措施是筑导流墙和挖导流沟。导流墙可为土坝或打桩编柳土坝, 导流沟挖在阻水的高地,引淤送远或使水流迂回曲折前进,以延长流程, 均匀落淤。③低引高泄: 可减缓淤区水流速度, 使泥沙充分沉落, 并使低处多淤, 自然找平地面。因此, 应根据地形和落淤厚度, 修建不同高程的进水口、出水口, 在放淤过程中各种口门交替运用。④先静后动、以清顶浑: 为了均匀落淤,并使较细的淤泥不致从出水口泄出, 在开始放淤时, 先将出水口阻死, 把淤区放满水, 然后关闭进水口, 使浑水在淤区内澄清。然后重新打开进水口, 放入浑水, 同时在下游打开出水口, 使进、出水口的水量保持平衡。这时淤区内浑水推着清水前进, 清水顶着浑水, 使浑水的流速降低, 便于泥沙沉降。⑤倒灌回淤: 放淤将要完成时, 为了不使淤区上段和主流槽中沙粒太粗和地面不平, 应进行1~3次的倒灌回淤, 即把进水口堵死,改由出水口进水, 倒灌至计划水深时, 静水沉积3~5天后, 再泄出清水, 以达淤匀、淤平、以粘盖沙, 保证放淤的质量。
图1 淤区长边垂直于放水渠道布置
图2 淤区长边平行于放水渠道布置
淤灌 淤灌可用于旱作和水稻。旱作淤灌见浑水灌溉。水稻淤灌,在黄河下游又称淤灌稻改,即在水稻灌水同时进行放淤, 达到水稻高产稳产和改良低洼盐碱地的双重目的。实行淤灌稻改, 应做到以下四点:①排灌结合: 低洼地区,雨涝严重, 再加上淤灌种稻,容易抬高地下水位, 使土壤产生次生盐碱化。因此,排水是淤灌稻改的必要条件, 要保证及时排除淤灌后的积水, 在水旱作地块之间, 还应开挖2.5~3米深的截渗沟。②井渠结合: 黄河枯水季节, 正是水稻泡田插秧需水量大的时候。实行井渠结合, 可解决稻改需供水之间的矛盾。具体作法是采取井水育苗, 河水泡田插秧, 井水保苗, 中后期河水落淤肥田, 秋季适当提前停放河水, 少数晚熟水稻用机井灌溉, 以利于控制灌区春季地下水位。③淤改结合: 在水稻生育的中后期, 充分利用黄河水灌溉落淤培土, 多灌一次水多淤一层泥。排干后, 泥沙培固稻棵, 有利于防倒伏,并保持后期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以促进籽粒饱满。淤灌落淤多, 对水稻分蘖不利, 落淤4~5厘米对水稻分蘖有明显抑制, 落淤6~8厘米不仅分蘖受抑制, 且植株生长不良。拔节后可适当多淤, 厚度可为8~12厘米,增产显著。④水稻绿肥结合:施用田青、毛叶子等绿肥对水稻增产作用甚为显著,也是巩固淤灌稻改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淤灌一般存在有上游与下游、灌溉与排水,淤地与内涝,沟渠输水与淤积等矛盾,因此在淤灌时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安排,避害趋利,以达到防盐改土增产的目的。
英文
warping irrigationy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