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引漳十二渠

2023-04-07

简介

中国北方引河水灌溉最早的大型渠系。建于战国前期,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当时属魏国邺县(治今临漳西南40里的邺镇),灌区在河南岸。《史记》等古籍记创建人为魏文侯时的邺令西门豹(约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前期,死于前四世纪初期)。渠首在邺西18里,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堰上游南岸各开一引水口, 设闸门控制,共为12渠。有堰河段约12里。西汉初想把渠道合并成4条,以原渠效果较好,民众反对合并,未实行。灌区不到10万亩, 由于漳水含沙多,可以落淤肥田,据汉人说,亩产量达6石4斗,较修渠前提高8倍以上,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时有维修记载,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大修渠堰,称为天井堰,基本上是十二堰的重修,称为十二墱(台阶)。灌区在邺以南,大约在今安阳北部,临漳、魏县的西南及南部。这些渠道,到东魏时为天平渠所代替。《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约在西门豹后100年)邺令史起创修,并指摘西门豹没有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和《史记》矛盾。后人多调和两说,认为“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今安阳北40里丰乐镇之东,东汉时,已建有西门豹祠,明代加入史起,成为“二大夫祠”。现尚存遗迹。

英文

yinzhang shi’er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