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苏联国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 1980年人口2.66亿,耕地面积34.06亿亩,灌溉面积2.65亿亩, 占耕地面积的7.8%,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2.8亩,人均占有灌溉面积约1.0亩。
苏联的水资源和灌溉概况 苏联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约500毫米,降雨偏少。河川平均年径流量4714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人均占有水资源1.77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均衡:其一是水量热量、土地资源的分布很不协调,苏联的农业生产集中在热量等条件较好的南部和西部,但其中40%的地区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有些只有200毫米,缺乏灌溉水源。其二是水资源的分布和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苏联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的80%集中在南部和西部,但这里仅占有全国水资源的14%,人均占有水量约2900立方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而且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十月革命前,苏联的灌溉面积约6000万亩,主要分布在中亚细亚干旱地区。到第7个5年计划末的1965年,灌溉面积虽已发展到14700万亩,但70%的灌溉面积仍集中在中亚细亚。70年代以来, 由于水利土壤改良的投资增加到占农业投资的20%以上,灌溉获得较大发展,平均每年增加灌溉面积约1000万亩,1982年的灌溉面积达到2.79亿亩。与此同时,喷灌获得较大发展,1964年喷灌面积仅600万亩,到1980年喷灌面积达1.18亿亩。在近年增加的灌溉面积中约70%是采用喷灌。此外,苏联灌溉面积的地区分布已有所改变,虽仍集中在南部干旱地区,但欧洲部分南部的灌溉面积已占到全国的40%以上, 中亚细亚的灌溉面积已不足全国的一半。
重要灌溉工程
锡尔河灌区 锡尔河为中亚内陆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13亿立方米,著名的灌溉工程在费尔干纳盆地和饥饿草原。费尔干纳灌区在乌兹别克,由南、北费尔干纳渠和大费尔干纳渠组成,分别从锡尔河上游纳伦河和卡拉河等引水,其中大费尔干纳干渠长350公里,渠首流量175米3/秒,灌溉面积363万亩。整个灌区约三分之二的耕地种棉花,每年植棉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饥饿草原灌区位于锡尔河中游,在塔什干以南,大部分在乌兹别克,少量在塔吉克,总面积约1500万亩,作物以棉花为主。主干渠从锡尔河引水,渠首有调节水库与电站。南饥饿草原灌区从电站上游引水,干渠长126公里,引水流量300米3/秒, 电站上游还建有泵站,扬程180米,灌溉塔吉克60万亩耕地。
阿姆河灌区 阿姆河系中亚最大河流,源于帕米尔, 流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年平均径流量457亿立方米。主要灌溉工程有卡拉库姆灌区和撒马尔罕等灌区。卡拉库姆灌区在土库曼境内, 渠首在穆克雷, 从阿姆南岸引水, 渠道由东而西, 经卡拉库姆沙漠, 穿穆尔加布和帖振河, 然后沿科彼特山北麓西行, 计划全长1500公里, 灌溉面积1500万亩。工程于1954年开工, 1962年引水到土库曼首府阿什哈巴德。到1976年(第3期工程)已建灌渠900公里, 渠首引水流量295米3/秒, 年引水量83亿立方米, 灌溉面积759万亩。在乌兹别克境内,有阿姆河下游灌区、阿姆河支流——泽拉夫善河撒马尔罕灌区。阿姆河灌区以植棉为主。
南乌克兰灌区 在第聂伯河下游低平地区, 以第聂伯河卡霍夫卡水库为水源。卡霍夫卡水库总库容182亿立方米, 年平均径流量521亿立方米。灌区分两个系统。其一是卡霍夫卡灌溉系统, 从水库抽水, 设计流量580米3/秒, 干渠长125公里, 渠道网总长8500公里,灌溉面积855万亩。渠道进行了防渗衬砌, 有完善的排水系统, 并建有自动化配水装置。其二是北克里米亚灌溉系统, 渠道从水库南岸引水, 渠首流量320米3/秒, 干渠长403公里, 灌溉面积900万亩, 供水面积990万亩, 建有排水系统。
伏尔加河下游灌区 伏尔加河系欧洲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643亿立方米。灌区在古比雪夫以下的伏尔加格勒和萨拉托夫水库两岸、顿河齐姆良水库以东, 由伏尔加——顿河灌溉系统和伏尔加系统组成。灌区地势虽处于低平地区, 但仍有丘陵起伏, 所以除自流外灌区还建有多处抽水泵站。
外高加索灌区 包括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3个加盟共和国,1977年有灌溉面积270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阿塞拜疆, 约为1800万亩, 以库拉河流域最为集中。库拉河流域面积18.8万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162亿立方米, 建有明格查乌尔水库, 库容160亿立方米, 是重要的灌溉水源。
苏联发展灌溉的效益显著, 近年来灌溉面积发展到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而提供农产品的产值达到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问题是受水资源的制约。1982年最高苏维埃批准实施庞大的调水计划, 以解决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问题。
英文
irrigation in U.S.S.R.sulian de guan’g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