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人民胜利渠灌区

2023-04-06

简介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位于黄河以北河南省境内。该工程1951年3月开始兴建,1952年春完成第一期工程,1984年灌溉面积已达88.6万亩。

灌区概况 渠首闸建在黄河北岸的秦厂大坝末端,地处河南省武陟县。原设计引水流量40米3/秒,灌溉面积72万亩。由于闸前河床逐渐淤高,闸下消能工经过加强,现在最大引水能力可达90米3/秒。总干渠沿京广铁路向北延伸,到新乡市注入卫河,全长52.7公里,担负着灌溉、排涝、发电和济卫等多项任务。总干渠穿黄河大堤处建有防洪闸1座,下设3处跌水,为处理引黄泥沙,建沉沙池3处,构成灌溉枢纽, 向武陟、获加、新乡、原阳、延津、汲县和新乡市郊供水。灌溉渠系由总干、干、支、斗、农、毛渠组成。排水渠系以卫河为承泄区,东、西孟姜女河为干排, 田间设有支、斗、农排。为开发地下水源,打机井11,000多眼。灌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近期改种水稻约15万亩。小麦与玉米或小麦与水稻轮作,一年两熟。粮食作物面积近70%,植棉面积近30%。灌区群众试验棉麦套种和棉麦轮作,取得较好成果。从1979年开始,粮食亩产连续超千斤,皮棉超百斤,保持稳定增产。同时, 在供给新乡市和天津市用水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灌区管理 在多年的管理运用中,人民胜利渠经历过曲折的道路。开灌初期,管理较好,实行计划用水,灌溉农业得以正常发展,到1957年,粮食亩产由开灌前的177斤提高到279斤,棉花由29斤提高到53斤,灌溉面积扩大到74万亩。其后,由于对客观条件认识不足,引水过量,出现过大引、大灌、大蓄、只灌不排、兴渠废井等错误作法,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盐碱面积由开灌时的10万亩增加到28万亩,灌溉面积由74万亩缩小到24万亩。据1961年统计,粮食亩产下降到193斤,棉花33斤。其后认真总结了经验,采取了全面疏浚排水渠系,节制引黄水量,发展井灌,开发地下水源,并采取了衬砌渠道,防止渗漏影响等措施使灌区盐碱化得到控制,灌溉面积开始恢复。

灌区的经验 必须完善灌溉系统,做到有灌有排,灌排并举;在利用黄河水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井灌,使井灌与渠灌相结合,调节和控制地下水位,防止灌区土壤盐碱化;黄河水的含沙量大,要利用沿黄低洼盐碱地修筑沉沙地,达到沉沙改土的目的;开展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减少灌溉用水量,有计划地控制引黄水量。

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 人民胜利渠灌区仍在继续完善其灌排工程,合理运用渠灌与井灌相结合方式,加强用水管理和技术改造,以扩大灌溉面积,并为城市用水提供水源。

英文

People’s Victory Ca-nal Irrigation Arearenmin shengliqu guan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