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人工弯道式取水

2023-04-06

简介

利用建于河道内或岸边上的人工弯道所产生的横向环流 (见弯道环流) 减少入渠泥沙的有坝取水。适用于山区河流上以防止大粒径推移质为主的大中型工程。第一座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于1939年建于苏联的费尔干盆地,故又称费尔干式取水。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修建后,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该地区主要灌溉取水型式之一。

人工弯道式取水通常由上、下游整治段、进水闸、冲沙闸、溢流堰或泄洪闸等组成(见图)。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的布置特点, 是将进水闸大致正对水流方向布置在河流天然弯道或人工弯道的凹岸, 冲沙闸与进水闸中轴线成30°~35°夹角, 构成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形式, 利用弯道环流及侧面排沙时产生的横向环流,将挟带推移质泥沙的底流导至凸岸排沙闸,而使含沙量较小的表层水流向凹岸进水闸。进水闸前的“Г”形拦沙坎起加强环流及阻拦底沙的作用。洪水期多余水量由弯道上游的侧向泄洪闸或侧向溢流堰排走。在取水河段较宽的天然弯道上修建这种型式的取水枢纽时, 必须修建导流堤缩窄河床, 形成人工弯道, 以加强环流作用。

人工弯道式取水

早期修建的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在运用中出现一些问题, 如弯道宽度过大,环流弱,影响排沙效果; 排沙闸下游河床淤积严重, 甚至淤埋闸底板等。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总结运用经验的基础上, 对枢纽的工程布置及设计原则等做了一些改进, 如选择符合当地河流条件的洪水频率进行弯道设计, 以提高环流强度; 抬高进水闸及冲沙闸的底板高程, 延长下游导流堤,以增加弯道淤沙容积及下游水流输送泥沙的能力,防止闸底板淤埋等。改进后的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防沙效果较好, 已成功地用于推移质泥沙多, 粒径大至几十厘米, 年径流量(见径流)达3 ~70亿立方米的大中型山区河流, 取水流量已达200米3/秒。

英文

intake with artificial bendrengong wandaoshi qus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