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九穴十三口

2023-04-06

简介

长江中游荆江段的分流穴口。古云
梦泽跨江南北,水涨时长江南连洞庭湖,北与江汉间诸湖相通,荆江在这里分为南北两支,分泄江流的穴口众多。主流分而复会,所以先秦时称“江有汜”。《水经·江水注》记载有不少水口。唐代已有穴口之称,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说,但说法不一。一说十三口中包括九穴,是十三穴口的总称;有的则认为除九穴外,尚有十三口。实际历代穴口众多,很难确指九穴十三口是哪一些。汉水下游也有不少穴口,有人更认为九穴十三口包括汉水穴口。宋代以前,江汉平原分汊水系发达,荆江两岸只有零星堤防,九穴十三口畅通无阻,湖泊调节作用明显。南宋时,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开垦江洲湖渚,不断修筑垸堤和江汉堤防,各穴口逐渐被堵塞,有时又被洪水冲开或发生新口。元代因分江穴口已大部分淤塞,大德年间(1297~1307年),又重开郝穴(今江陵县东南)、赤剥(今监利县东南)、宋穴(今石首县东)、杨林(今石首县西)、调弦(今石首县宋穴之东)、小岳(今石首县西北、杨林穴之东)等六个穴口。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调弦复堙,随后其他穴口也相继淤塞。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堵塞了江北最后的一个穴口—郝穴,荆江大堤形成整体。隆庆年间(1567~1572年),南岸分流穴口仅存虎渡(在江陵县西南)、调弦二处,江湖蓄泄关系发生变化。清咸丰二年(1852年),藕池决口不塞;咸丰十年大水,形成藕池河。同治九年(1870年),松滋溃口, 曾堵塞;但同治十二年又遭溃决,冲成松滋河。从此,形成了新的虎渡、调弦、藕池、松滋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英文

jiuxueshisank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