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黄河下游由于决口,主流迁徙,并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放弃旧道, 改走新道。 历史上它不仅在下游的黄、 淮、 海平原上迁徙无常, 而且在上游的银川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 中游自禹门口至潼关的河段也都发生过变动, 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摆动的幅度远不能与下游比拟, 影响也小。 因此, 通常所讲的黄河改道, 一般指下游而言。
黄河下游河道以河南省郑州市附近的桃花峪为起点, 南北摆动, 在地质时期冲积成黄、淮、海大平原。
西汉以前黄河 自传说中的大禹时代 (约公元前2000年)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的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道在大平原西北角, 西起太行山麓, 东北至今天津一带入海, 基本上是向北偏东流。
先秦黄河 先秦时期除了《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历代称之为“禹河”之外, 还有《山海经》等古籍所记载的河道,黄河可能都走过。据汉人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有一次改道,后代称为第一次大改道,详情无法推测,但当时自然漫流,改道是不会少的,总的趋势是向东南摆动。
图1 先秦至五代黄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西汉黄河 战国以后黄河下游两岸堤防逐渐修筑形成了西汉河道。西汉多次决溢,总的趋向是向东流,也有几次向南流。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自瓠子决口,南入泗水由淮水入海。过了23年堵塞后(见瓠子堵口),当年又分为屯氏河,和正河并行70年。平帝时(公元1~5年)又夺汴渠向东南漫流,公元11年自魏郡(今河北省南端)决口,向东北漫流,有人
称为第二次大改道。这种大片漫流延续了六七十年。西汉时下游分支尚有灵鸣犊河、屯氏别河,张甲河及漯水、汴渠和济水等。
东汉至北宋黄河 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河固定河道到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商胡(今河南濮阳县东昌湖集)决口北流止,九百多年间黄河基本在今河道之北,向东偏北,流入渤海。
北宋以前 魏晋南北朝的400年间,决溢记载少,没有大改道,只是下游分支不少。隋唐五代决溢渐多,决水主要流向东偏北。有过两三次局部改道。隋以后
有分支永济渠和通济渠(见图1)。 北宋时一二年决溢一次, 向南, 向北都有, 河道有京东故道,横陇河道,北流, 东流(见北宋治黄的东流和北流)至南宋初改道向南止, 八十几年间大部分走北流。 有人认为1048年是第三次大改道(见图2)。
图2 北宋黄河的东流与北流示意图
金至清黄河 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防金兵南下在豫北决黄河东流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止, 700多年间,是黄河南流夺淮入海期。
这一时期下游没有固定分支, 但在明后期以前四、 五百年内大部分时间是放任漫流及分支乱流, 以后二三百年是一二年一次决溢。 金代最初三四十年是漫流, 南由大清河, 北由泗、 淮分支入海, 以后北支断流, 河道南移, 大致由豫北、 鲁西南、 苏北夺淮, 约四十几年后又成放任状态。 有人认为金明昌五年(1194年)在阳武的一次决口是第四次大改道, 实际是逐渐变动的。
元代 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 决豫北寸金淀堤淹宋兵, 黄河改向南流至杞县三支入淮, 主流走涡河。 这样又漫流了六十几年, 河道逐渐向北移,元代后期六七十年的河道大致走豫东至苏北夺泗入淮路线, 这一时期京杭运河已开通, 利用了一段黄河(见图3)。
图3 金元黄河摆动大致范围示意图
明代 明代河道最为纷乱, 除走元末贾鲁治河后开封、 曹县、 单县、 商邱、 徐州下循泗水故道自淮阴西北清口入淮一线外, 不少时间是走涡河、 颍河及睢河故道。
明初五六十年间除走贾鲁故道和颍河、 涡河外,还走过鲁西南至济宁南北入运河, 后此80年(宣德至弘治, 1426~1505年)主流先走颍河、涡河, 正统十三年(1448年)大决, 主流由今郑州北东流, 自张秋南穿运河, 由大清河入海, 七年后堵塞。 弘治二年 (1489年) 决开封附近主流又东北至张秋, 一支东流经归德(商丘)至宿迁小河(睢河故道)口入泗、入淮,一支南入颍水及涡河。 以后再堵再决, 弘治七年才全堵上, 北岸修了太行堤。 宿迁小河口一支成为主流, 后又屡次决溢南流, 主流入涡, 再由涡移小河, 再北移徐州北及沛县入运。 有人说弘治时是第五次大改道。
正德至万历中期(16世纪)的八九十年间, 决溢集中豫东至徐州段的北岸, 主流自徐州北入运。 嘉靖时虽开人工河, 南分入淮, 或偶有南决入涡, 影响都不大。嘉靖后期(1560年以后)北岸这一段决口不止一次,河道分为十一股, 又分为十三股, 在归徐线以北数百里间漫流。 主流经常变换, 但都在徐州北入运。 隆庆至万历前期, 大修徐州上下南北堤防。 固定河道于归徐一线。 徐州以下决溢渐多。 万历后期至明末三四十年间虽有开黄河新道单独入海及单县、 商邱决口南流等, 但最后还是过徐州以北至清口。 河道未大改动。
清代 清代靳辅沿用潘季驯的治河方法, 河道和明末相似, 虽南北决溢甚多, 摆动很大,但旋决旋堵,河道不改, 只徐州上下有几个减水坝, 到清中期常减洪入洪泽湖。
近现代黄河 自咸丰五年(1855年)兰仪铜瓦厢决口(有人说是第六次大改道)至现在, 百多年, 黄河由大清河入海是仍回东流偏北期。 清末至民国先有20年(1855~1874年)在山东西南部多道漫流, 后有大清河故道段的大量决溢, 再后至1938年, 抗日战争时, 国民党政府在河南省郑州花园口开黄河堤, 黄水向东南入淮河, 到1947年, 花园口堵口, 黄河才复归故道,即今经山东省垦利县入海的河道(见图4)。
图4 明清民国黄河主要河道(及大致泛滥范围)示意图
英文
huanghe g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