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特征。主要由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带状分布所引起, 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带状分布。上述诸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组合,形成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见附表1.Ⅱ~Ⅸ)。
气候要素分布 主要是太阳总辐射、温度、气压、降水和季风的全球分布。
太阳总辐射年总量 全球在60~200千卡/厘米2之间, 在中、高纬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最大总辐射值出现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上, 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非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海陆分布、地形云量等的影响,破坏了总辐射的带状分布,使其割裂成若干闭合的高、低值中心。
海平面平均温度分布 如图所示。全球平均气温为14.3℃。冬季(1月)海上气温高于陆上,夏季(7月)则相反。经向温度梯度冬季(1月)大于夏季(7月)。北半球最冷区域在亚欧大陆东北部和格陵兰,月平均气温皆在-40℃以下。全球极端最低气温为-89.2℃,是1983年7月21日在南极洲东方科学考察站测得的。最热区域在北非撒哈拉沙漠。
世界1、7月海平面平均气温/℃
海平面气压分布 北半球年平均情况可分为四个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见表)。南半球各纬度亦有类似分布。由于海陆分布影响,可形成若干闭合的高低压中心,影响各地区气旋、反气旋的活动以及天气气候状况(见大气环流)。
海平面平均气压
纬 度/° | 10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 55 | 60 | 65 | 70 | 80 | 90 |
气压/hPa | 1011.0 | 1014.0 | 1015.7 | 1016.8 | 1017.2 | 1016.8 | 1015.9 | 1014.5 | 1013.0 | 1012.3 | 1012.5 | 1014.0 | 1017.4 | 1019.6 |
降水分布 全球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最多降水地区在赤道附近, 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左右, 大陆东、西岸差异不大。高纬度地区的年总量在250毫米以下。副热带为相对低值区, 年总量为800~1000毫米, 在副热带内陆沙漠区(如撒哈拉、阿拉伯半岛以及智利、秘鲁某些地区)年降水总量很少超过25毫米。在中纬度气旋、反气旋活动频繁的低压带上, 年降水总量不超过1000毫米, 且大陆东岸多于西岸。全球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南纬20度至北纬20度之间, 其量约占全球降水总量的50%。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 可达10818毫米, 该邦的乞拉朋齐(Cherrapunji)曾出现26461毫米的世界纪录(1860.8.1~1861.7.30)。
季风分布 见季风气候。
各洲气候 各大洲主要因其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各具特征。
非洲 大部分处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赤道横贯中部, 气候炎热干燥。全区3/4的地区可受到太阳垂直照射, 辐射年总量达753~837千焦/厘米2。全洲约9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40℃。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亚丁湾沿岸等地区, 年平均气温均在30℃左右, 全洲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 降水分布在赤道以北自南向北减少, 撒哈拉为世界最大的干燥带。在赤道两侧狭长的热带雨林区终年多雨, 年总量可达1500毫米以上, 在喀麦隆、尼日利亚迎风山区年降水总量高达5000毫米以上。
大洋洲 大部分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纬度, 全年日照丰富, 年总辐射量南部为140千卡/厘米2, 西北部热带沙漠区为180千卡/厘米2。盛夏(1月)在中、西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可超过30℃, 昆士兰 (Queensland)州的克朗克里 (Cloncury)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3.1℃(1889年1月16日), 全洲有一半以上地区1月平均气温超过28℃。冬季(7月)全洲平均气温除山地外皆在10℃以上, 最冷出现在大洋洲东南部,可偶尔出现霜。全洲2/3面积为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降水分布由四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减少, 成半环状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最干燥地域在大洋洲南部艾尔湖(Lake Eyre)周围。最多雨区在大洋洲东北部昆士兰迎风的沿海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可达4000毫米以上。
北美洲 南北横跨热、温、寒三带,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 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气温年较差大, 以夏雨为主。太阳辐射量由北向南变化在335~753千焦·厘米-2·年-1之间。1月南北温差达70℃, 3/4的面积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大西洋、太平洋沿岸温度略高, 大陆中部温度较低,等温线呈U字形分布, 夏季除格陵兰岛外, 整个大陆气温在4~28℃之间, 美国西部沙漠区7月平均气温可达33℃, 最高气温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死谷(Death Valley), 1913年7月10日曾测得56.6℃的最高纪录。北美雨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落基山脉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以下, 并以秋雨为主; 以东在500毫米以上, 以夏雨为主。全洲约有1/3地区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间, 多雨区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加勒比海沿岸, 年降水量在1500~2500毫米之间, 迎风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
南美洲 全洲大部分处于赤道雨林气候及热带气候区, 热带气候所占面积大。赤道横贯北部, 光照条件充分, 除最南端年总辐射量低于80千卡/厘米2外,其它地区多在419~753千焦/厘米2之间。最热月 (1月) 平均气温在26~28℃之间, 最冷月(7月)除山地及最南端外, 全洲都在0℃以上, 其中大部分地区在15℃以上。冬不严寒, 夏不炎热, 气候温暖湿润。全洲约70%的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最多雨区分布在赤道雨林区及中纬度西海岸, 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 圭亚那(法)的卡宴(Cayenne)年降水量达3740毫米。世界最少雨区出现在南美洲智利北部, 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在阿塔卡马沙漠(Atokama de-sert) 从1845~1936年91年中未曾下过雨。南美洲总的是以夏雨为主, 但是在秘鲁、智利西海岸则以冬雨为主, 阿根廷南部、巴西东北部多秋雨。
欧洲 西邻大西洋, 地势低而平坦, 多东西向山脉, 常年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 大部分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南欧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内陆为大陆温带性气候。冬不严寒, 夏无酷热, 各季降水分配较均匀, 降水量自西向东递减。冬季(1月)南欧最暖为0~10℃, 东欧在-5~0℃之间,北欧在-5℃以下,挪威沿海地区, 虽处极圈因受墨西哥湾流影响, 1月平均气温仍在0℃左右, 如博德为-2.1℃, 比同纬度大陆东岸高出约30~40℃。欧洲冬季逐年气候冷暖不稳定, 冬季若为强西风控制, 则该年冬季温和, 无霜冻及暴风雪, 形成暖冬; 反之, 若极地气团频频侵入,或蒙古高压西伸, 欧洲便出现强烈的暴风雪及低温,形成寒冬。北大西洋及西北欧冬季因受冰岛低压影响,多强风暴天气。夏季(7月)全欧大部分地区气温介于20~25℃, 北冰洋沿岸也升至10℃左右。欧洲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上,多雨区在阿尔卑斯山西麓及大西洋沿岸,年总量在1000毫米以上,无明显干、湿季之分。
亚洲 是大陆性气候最强的大陆,东海岸又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之一。冬季为强大的大陆冷高压控制,极干冷。1月平均气温全洲2/3的面积在0℃以下,东北亚低于—40℃,新加坡气温高于25℃,南北温差达80℃以上。夏季为强大的大陆低压控制,盛行海洋季风,高温多湿,是亚洲各地主要降水季节。全洲大部分地区气温介于20~30℃之间,最热地区在伊朗高原、阿拉伯及印度西北部,月平均气温在30~40℃以上。全洲南北温差约30℃。亚洲降水量地域差异很大,降水时间比较集中,是世界著名的夏雨区之一。降水量由低纬向高纬、由沿海向内陆减少。近赤道及马来西亚群岛,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最少雨区在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等地区,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多荒漠及沙漠。地中海东岸西亚诸国,冬季受气旋过境的影响为冬雨区,属地中海气候。太平洋沿岸地区每年夏秋季节,常遭受海上风暴袭击,形成暴雨大风,有时可缓和夏旱,但也时常造成巨大破坏。
英文
world climateshijie qi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