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洪泽湖大堤, 又称高加堰。在今江苏省
洪泽县境内, 是淮扬地区防淮河洪水的屏障。 全长67.26公里,是数百年修建增筑的最后结果。近代大堤,宽约50米, 全线都有临湖石工,每层石工1尺2寸,各段层数不等, 最高可达17层。 明朝人相传创建人为东汉陈登,一说为明初陈瑄。嘉靖中始见记载(《明实录》,嘉靖三十二年)。 洪泽湖古时为塘泊洼地, 有白水塘、破釜塘、 羡塘等, 历代常引用灌溉, 开发屯田。 南宋时黄河南徙夺淮入海 (见黄河改道), 淮水排泄不畅,洪泽湖一带水面扩大, 东面堤防逐渐修筑。 隆庆六年(1572年), 大修高家堰, 共5400丈(约30华里)。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 潘季驯又大修, 长60余里。 南段越城至周桥一带,地形较高, 未筑堤留作天然减水坝。从此, 洪泽湖形成, 成为一个蓄洪水库, 出水口在清口, 注入黄河归海。 此后, 对高家堰不断增筑, 土堤逐渐改为石堤,并修了武家墩、高良涧和周桥三座泄洪闸。 清康熙十六至十九年(1677~1680年)间, 靳辅又大修筑,接筑周桥以南至翟坝大堤25里, 创建武家墩、高良涧、 周桥、 古沟东、 西及唐埂6座减水坝, 以排泄洪泽湖洪水。 康熙四十年, 张鹏翮再修时, 改建为滚水石坝3座, 后称仁、 义、 礼3坝, 另有天然土坝2座。 乾隆十六年(1751年), 增建智、信二滚水石坝,代替天然土坝, 总称山盱5坝。 嘉庆、道光年间, 5坝又有改移。 减坝下各有减水河通运河, 泄洪归江、 归海。 最后各坝都废毁, 只剩礼坝和减水河, 称三河坝和三河。 1949年前,洪泽湖大堤和三河坝都很残破,在以后的治淮工程中,才得到彻底的改造和加强(见图)。
清代清口及高家堰位置示意图
英文
gaojia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