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
了给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稻田不仅要灌溉,也需排水。排水的作用:调节稻田水、肥、气、热状况;改造土壤的不良属性;在水旱轮作条件下,为旱作物栽培建立适宜环境。
调节稻田水、肥、气、热状况 稻田淹水过深过久,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应按照水稻的生理特性,调节水层深度,并在一定时期落干晒田,才能获得丰产。例如:水稻分蘖后期和拔节初期,为抑制无效分蘖和防止茎杆徒长,须排水晒田;黄熟期为防止倒伏和贪青晚熟,田面要落干。水稻生长期内,由于降雨使田面水深超过水稻的耐淹能力,将引起减产,要及时排水。
改良土壤 在沼泽地、冷浸田、咸酸田和盐碱土地上种稻,排水改良土壤是先决条件。沼泽地和冷浸田, 由于长期渍水,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物质,如沼气、硫化氢和低价的铁、锰化合物等;盐碱土地含过多的盐碱成分;南方滨海区的咸酸田既含盐,又含一定数量的硫酸。上述物质对水稻生长均有害。这类田地必须通过排水加以改良。
水旱轮作田 在水稻成熟期应提早落干晒田,使地下水位降到地面下0.7~1.0米,以利收割、装运、耕作、整地和适时播种下茬作物。旱作物生长期间,须保持地下水埋深0.8~1.5米(视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而定)。水、旱作物间种情况下,二者交界处应挖截渗沟,防止旱作遭受渍害。
稻田排水的工程措施,见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但排水沟道上应有调节排水流量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设施,以适应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不同要求。老稻田,形成了致密的犁底层,渗透性很差。一般在淹灌期,应保持地下水位在犁底层以下,使稻田具有适宜的渗水量,晒田期,地下水埋深应保持在0.5~0.6米。
英文
paddy field drainagedaotian pais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