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沉沙槽式取水

2023-04-06

简介

利用进水闸前的沉沙槽使水流中的粗粒泥沙下沉,以减少入渠泥沙的一种有坝取水方式。这种取水枢纽最早建于印度,又称印度式渠首。其典型布置见图。横断河床修建抬高水位的壅水坝,在一岸
或两岸设进水闸,过闸水流与河道水流方向大致成直角。靠进水闸的坝端处布置冲沙闸,其底板高程低于进水闸的底板高程。在冲沙闸与壅水坝连接处设导流墙,导流墙上游段与进水闸上游翼墙间形成断面较大的沉沙槽。引水时关闭冲沙闸壅水沉沙,当沉沙槽淤至一定程度时停止引水,开启冲沙闸冲沙。由于枢纽型式简单,管理方便,故应用很广。在中国,李仪祉于1930年首先在陕西省修建了沉沙槽式的泾惠渠渠首,其后这种布置型式在中国有些地区也使用过。

沉沙槽式取水

修建在多沙河流上的沉沙槽式取水,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缺点,如沉沙槽内易出现旋流、回流等,影响泥沙下沉;水流进闸时转90°角所引起的横向环流将底沙带入渠道;壅水坝上游普遍淤积致使河道主流摆动而造成引水困难; 由于引水与冲沙不能同时进行而降低了取水保证率等。采取的改善措施有:①加大沉沙槽及冲沙闸尺寸,采用弧形沉沙槽,槽内增设潜没分水墙、导沙坎等以改变水流结构,提高防沙效果。②合理选择进水闸与拦河建筑物之间的夹角,一般使进槽水流与进闸水流成30°~60°角,以减弱引水时产生的环流强度。③在沉沙槽内增设冲沙管或冲沙廊道,使引水与冲沙同时进行。④为结合泄洪要求,将壅水坝全部或大部分改为拦河闸,以利冲刷上游淤沙,稳定主流。

英文

intake with sediment
pocketchenshacaoshi qus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