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综合性气候指标之一,又称干燥指数、干燥度指数(index of aridity),用以表示一地(区)气候的干燥程度。1926年法国人E.德马东首先提出干燥指数。
德马东干燥指数(Ⅰ)计算式为:
式中 γ为年降水量(毫米);T为年平均温度(℃)。Ⅰ值愈小,表示该地(区)的气候愈干燥:反之,则愈湿润。E.德马东依此式计算并绘制了世界干燥指数分布图,规定:干燥指数0~5为沙漠气候区;5~10为草原气候区;10~20为需要灌溉的旱地耕作区;干燥指数接近或超过30时, 为森林气候区。按此标准划分,不仅与世界上的植物分布类型大体上相一致,而且与世界上的土壤分布类型也基本吻合, 因此在划分世界范围的农、牧区域界限,划分气候干燥、半干燥、湿润、半湿润的区域界限方面,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气候学、农业气象学的计算、研究方面应用较广。1943年波兰W.戈尔琴斯基、1948年苏联М.И.布德科等人, 又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干燥指数。
戈尔琴斯基的干燥指数A计算式为:
式中 Tx、Tn分别为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度(℃);γx、γn分别为50年内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毫米); γm为50年平均年降水量(毫米), 为地理纬度。戈尔琴斯基根据A值(%)大小依次划分为: 温和气候区 (A<20%), 草原气候区(A=20~40%)和沙漠气候区(A>40%)。
布德科的干燥指数Q计算式为:
式中 R为地面年辐射平衡 (千焦·厘米-2·年-1);L为蒸发潜热(596卡/克); r为年降水量(毫米), 故又称辐射干燥指数。布德科根据Q值的大小, 依次划分为: 苔原气候区(Q<0.35), 森林气候区 (0.35~1.1), 草原气候区(1.1~2.3), 半沙漠气候区(2.3~3.4)和沙漠气候区(Q>3.4)。
戈尔琴斯基和布德科的干燥指数计算式, 分别考虑了纬度()和蒸发潜力的影响, 在所考虑的因子方面较德马东的干燥指数计算式有所改进, 但因资料来源困难, 其应用范围反而不如德马东计算式广泛。此外, 英国气象学者H. L.彭曼1948年又提出以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作为干燥指数。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所作的中国气候区划用的干燥度, 为0.16乘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期间的积温与同期降水量之比。1966年中央气象局中国气候图集采用彭曼干燥指数公式计算干燥度。
英文
aridityganzao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