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百科

2023-04-06

简介

中国农历节令名。三伏的总称, 也叫“伏天”或“伏日”。“伏”源于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伏的意思是指隐伏以避盛暑。中国古代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三伏算作伏天。庚日即六十干支纪日法顺序相配中带“庚”字的日子。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一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由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每年不同, 所以每年入伏日期不同, 一般头伏是在7月12日到22日, 中伏是在7月22日到8月1日,末伏是在8月8日到8月18日的范围内变动着。

中国各地最热时期出现日期大致都在伏天以内。广州在7月, 武汉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郑州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北京在7月中、下旬,哈尔滨在7月,因此通常有“热在三伏”或“热在中伏”的说法。

伏天是中国一年中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时期,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正是早稻灌浆成熟期和晚稻插秧期; 棉花正是现蕾、开花、结铃期;玉米正是抽雄吐丝期。伏天高温是喜温作物生育和高产的有利条件;而伏天出现有害高温和伏旱,也会影响一些农作物(如水稻)、某些牲畜(如奶牛)的生长发育。伏天不热,对喜温作物不利,三伏期间平均气温低于24℃的地区不能植棉,低于18℃不宜种玉米。民间也有“伏天不热,五谷不结”之说。

英文

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