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石鲽苗种培育

2023-03-03

1.人工孵化

收集上浮的受精卵,用洁净的海水冲洗,除去多余的精子, 然后用10×10-6~15×10-6的碘液药浴消毒3~5分钟,用洁 净的海水冲洗。将处理好的受精卵,布入80目的孵化网箱中孵 化,不间断微量充气(吸底时停气),隔日吸底一次,每日更换部 分新水,换水量为总水体的20%~30%,光照控制在500~ 2 000勒克斯。孵化网箱多为0.2米3左右的四方柱形(0.5米 ×0.5米×1.0米)或圆柱形,一个孵化箱中可放入10万左右粒 受精卵进行孵化。在水温9~10℃条件下,石鲽受精卵经过128 小时(7日)左右,仔鱼便可破膜而出,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 3.0毫米,体长2.7毫米,卵黄囊长径为1.4毫米、短径1.2毫 米。石鲽胚胎发育过程如表26所示。

 

表26 石鲽胚胎发育过程

 

 

受精后时间 胚胎发育过程 受精后时间 胚胎发育过程
0:00

2:00

2:50

3:40

4:20

5:30

6:30

8:40

9:50

13:20卵受精

胚盘形成

2细胞

4细胞

8细胞

16细胞

32细胞

64细胞

128细胞

多细胞16:50

22:40

29:20

33:30

45:10

56:20

71:50

102:30

116:10

128:00高囊胚

低囊胚

原肠期,出现胚环

胚体出现

胚环下包1/2

胚环下包2/3

胚体绕卵黄1/2

胚体绕卵黄2/3,可见心脏搏动

胚体绕卵黄一周,在膜内不断扭动

仔鱼出膜

 

 

2.苗种培育

(1)仔鱼布池:仔鱼在孵化网箱全部孵出后,经过8~10小 时的发育,苗种变的强壮些,便可以将其移入苗种培育池中进行 培养。移苗前进行取样计数,以确定仔鱼数量。计数方法是,通 过均匀充气,使仔鱼分布均匀,用细管在网箱的不同部位取出一 定量的水体,用量筒量出取出的水体体积,数出水体中仔鱼的数 量除以水体体积,得出仔鱼密度,用其乘以网箱的体积,即得出 网箱中仔鱼的数量。

知道了孵化箱仔鱼的数量后,便可有目的地将其移入培育 池中。先将培育池的水温、水位调好,布置好充气管和气石,调 整好充气量,用桶、瓢等无毒容器带水将苗种移入培育池,培育 池中苗种的密度以1万~2万个/米3较为适宜。

(2)苗种生长及饵料转化:苗种培育光照控制在500~1 000 勒克斯,水温从9.0℃逐渐提升到11.0℃,每日提温不超过 0.5℃。开始时池中加水水深60厘米,加入少量的小球藻,小球 藻密度保持在30万~70万个/毫升,保持均匀的微弱充气。每 天加水10厘米,加至100厘米后稳定水位时进行一次吸底,清 除池底污物。

孵化后第5天开始换水,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水率为 20%~40%,每天吸底一次。仔鱼孵化第5天卵黄基本消失,眼 球开始变黑,消化系统开通,开口摄食,开口摄食饵料为轮虫。 每日投喂1~2次,轮虫经过小球藻强化培育10小时后使用效 果较好,培育池中的投喂密度为10~12个/毫升。随着仔鱼的 增长、摄食增加而加大投喂量,使水中轮虫密度始终保持在8~ 10个/毫升。

孵化后第15天,开始投喂经强化培育的卤虫无节幼体,日 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达40%~60%,每日投喂2次、吸底1次。 仔鱼发育到第18天时,头部后方背侧生出2片翅状冠鳍,向两 侧伸展,24天后逐渐吸收消失。25天后停喂轮虫,每日投喂卤 虫幼体前,开始少量投喂微颗粒配合饲料,进行配合饲料转换驯 化,每次投喂量是0.5~1克/万尾。此时增加水的交换量,每次 换水量在80%以上。培育至25天后,如果池中幼体密过大,可 以进行分池疏苗,此时适宜的培养密度为1 000~2 000尾/米3。 30天后,仔鱼体长8~10毫米,鱼体开始变宽,体长生长放慢, 左眼上移,进入变态阶段。45天后,鱼体全长12~14毫米,左 眼完全移到右侧,体侧扁似成鱼,伏底变态结束,进入幼鱼期。 此后,幼鱼逐渐转化为摄食配合饲料,停喂卤虫无节幼体,池中 不再添加小球藻,直至培育至商品规格苗种。

(3)苗种出池:苗种培育需2~3个月,培育过程中会有分 苗、并池、倒池等操作,需要将苗种移出原来的培养池,卖苗时也 需要将苗种移出培养池。苗种出池会引起苗种受伤、病害发生, 甚至死亡,因此,苗种出池时动作要缓和,避免对苗种的伤害。

石鲽变态完全后,发育至幼鱼,开始与成鱼一样营底栖方式 生活。正常情况下,除了驯化好的集群摄食上浮外,平时一直贴 附在池底或池壁,很少在水中游动,即使驱赶也是在底层运动, 不易用捞网捕获。在出苗时多采用放水集苗的方法,在排水沟 里放上接苗容器。接苗容器由一不漏水的容器(大塑料盆、帆布 兜等)和一小型的内盛网箱组成。出苗前将池水位降低,防止出 苗时水压过大冲伤鱼体。然后打开排水阀门,苗种便可随水流 流入接苗网箱。由于石鲽苗种具有较强的附壁能力,部分苗种 不随水流流出。当池底有部分露空时,可用水流冲赶鱼苗将其 赶入排水管道,流入集苗箱。通过中心管排水的池子,由于排水 管较长,苗种附壁不走,残留在排水管内,需要用水反复冲排水 管才能将管内的鱼苗冲出,否则,残留的苗种便损失了。

3.苗种培育期间管理

(1)水质调节:水质是苗种成活的首要条件,除了要求有稳 定的温度、盐度、pH值外,重金属离子含量、水中氨氮的含量都 必须符合苗种的生存要求,否则,出苗率和成活率都无从说起。

一般石鲽苗种的培育水温为8~13℃,根据生产场家的条 件和育苗的自然海水温度,调节育苗的水温,每天的水温变化不 应超过0.5℃。正常情况下苗种培育水温逐渐提升到比孵化温 度高1~2℃。石鲽仔鱼适应在低温情况下生长,耐高温能力 差,在试验中将水温提高,超过14℃时发现稚鱼摄食量下降、活 力减退、无力游动并随流打旋。将水温降到13℃以下时,稚鱼 摄食状况逐渐恢复正常、活力增强,但是育苗已受到了伤害,变 态成活率不高。培育水温是苗种培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不管采 用多少度的水温育苗,都要保持培育过程中的水温稳定。定时 测量记录水温,要求0.5小时测量一次,防止水温剧烈波动,对 苗种造成伤害。

石鲽育苗多在冬、春季,雨水少,海水稳定,盐度在27‰~ 32‰的海区海水均可满足育苗要求。只要在育苗前测定清楚, 育苗过程中不需全程监控,只是在天气有变化时检测一下,看看 是否有变化。

苗种培育的pH值要求稳定,正常的水质pH值为7.8~ 8.2。随着投喂单胞藻、生物饵料、配合饲料,水质的pH值会有 变化。只要是水质清新,氨氮不过高于0.02毫克/升,pH值都 在正常范围内,符合苗种培育的要求。只有在出现重大病害或 水质出现问题时,才需要时时监控。

苗种对水环境敏感,由于育苗用水都是经过沙滤,可通过充 气产生水流、换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缓慢流水的环境,水 体透明度要求在50厘米以上。通过充气和换水,使水中的溶解 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2)换水及充气:苗种培育的水体中,溶解氧要求在5毫克/ 升以上,通过换水和充气来满足。有条件的车间可以向水中充 氧气,提高苗种培育密度。充气还可以氧化水中的有害物质,随 着水中的黏液聚集,苗种培育过程中要求不间断充气,只是在吸 底时停气一段时间。随着苗种的长大,逐渐增大充气量。换水 不仅增加新鲜海水,还可带走水中的病原、黏液、氨氮等有害物 质。在投喂活体饵料轮虫、卤虫时,生产中主要采用定时排水换 水来更换水体。为了保障摄食饵料密度,投饵期间和投饵后的 摄食期间不换水,在投喂饵料前和摄食一段时间后换水。随着 苗种的长大,转化为投喂配合饲料后,便可以采用流水换水和定 时排水换水两种方式了。在投饲期间和投饲后的摄食期间不流 水或换水。换水率和流水量根据苗种的培育密度和水体清洁程 度及时调整,遇有病害发生时相对增加换水量。

(3)光照:石鲽稚鱼具有一定的趋光性,但是躲避强光,在黑 暗条件下基本不摄食。试验中发现,饵料生物同样具有一定的 趋光性,趋光强度大于稚鱼。稚鱼主要依靠视觉寻觅食物,苗种 培育的光照强度以500~1 000勒克斯为宜。稚鱼可以随着饵 料生物一起趋光,便于集中摄食,夜间可以通过电灯照明延长其 摄食时间,促进生长。

(4)饵料及投喂:随着生长稚鱼食性会有变化,摄食饵料种 类、饵料的大小都应及时进行调整,否则,会因饵料的不适应而 影响其生长和成活率。当稚鱼摄食一段时间轮虫后逐渐长大, 轮虫的个体就显得小了。若不及时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稚鱼就 会出现摄食不足、空胃、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的现象。

饵料的营养对稚鱼的生长、变态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营养 不全面时,稚鱼畸形率高、生长不良、变态成活率低。如单一用 酵母培养的轮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稚鱼的 生长和变态,出现畸形、白化、死亡等现象。这种培养的轮虫,在 投喂前需用小球藻和乳化鱼油、卵磷脂进行营养强化培养。为 了保证稚鱼的营养需求,卤虫无节幼体也用鱼油进行强化后投 喂。

石鲽稚鱼的饵料投喂管理,应根据苗种培养天数和日常生 长、摄食观察来调整,大致可分为:卵黄囊阶段(0~4天),依靠 吸收自身卵黄囊的营养,不开口摄食外界食物。轮虫饵料阶段 (5~15天),开口摄食外界食物,主要摄食轮虫。轮虫、卤虫无 节幼体混合阶段(16~25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逐渐减 少轮虫的投喂量。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阶段(26~45天), 开始投喂配合饲料,进行配合饲料的转化投喂,开始时投喂粒径 规格接近或略小于卤虫无节幼体的微颗粒饲料,每日多次少量 投喂。开始时每日投喂6~10次,随着稚鱼的长大,配合饲料的 规格逐渐由小到大,投喂量逐渐增加,投喂次数减少到2~4次, 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量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转化为摄食配合饲 料。配合饲料阶段(45天至出苗),稚鱼完全转化为摄食配合饲 料,停止投喂卤虫无节幼体。

(5)吸底及倒池:苗种培育过程中,由于苗种个体小,日换水 量小而缓慢,苗种密度大,池中残饵和粪便多。通过换水只能去 除一些水中的悬浮物,沉于池底残饵、粪便和死苗只能靠虹吸的 方法排出池外。放苗初期由于仔鱼依靠吸收自身营养发育,不 开口摄食,水中污物少,池底较为干净,布苗4天开始吸底一次。 幼苗开口摄食后,由于投喂小球藻、轮虫、卤虫、配合饲料等,要 求每天都要吸底一次,保持池中环境清洁、水质清新,防止病害 发生。

吸底是苗种培育中的一个重要操作技术,是用吸底器通过 虹吸的方法吸出池中的污物。在池外低处或排水沟里放上不漏 水的容器,容器内盛吸底网箱。网箱网目小于苗种规格,用于回 收吸出的活鱼苗。将健康的活鱼苗捞出清洗后,放回培养池。 吸底前先停止充气和进水,保持吸底过程中水体静止。在幼苗 处于变态伏底以前,水体静止有利于苗种大部分上浮,减少吸底 将其误吸出来的数量。在幼苗处于变态伏底以后,由于苗种和 污物并存,吸底操作非常困难,很容易造成苗种受伤死亡。此时 要求吸底非常缓慢仔细,尽量将吸口附近的鱼赶走,以免吸出受 伤。在变态伏底以后的吸底,要安排在上午投喂以前进行,因为 饱食的苗种吸底时很容易受伤死亡。

苗种培育一段时间后,虽然经常吸底,池中死角、池壁仍会 有许多污物和腐烂物质难以清除。同时水中的病害生物繁殖密 度增高,苗种生长受到影响,发病率增高,需要及时倒池,对原池 子进行彻底清洗。通过倒池清洗池子,苗种水体环境改善,摄食 量提高,对提高苗种生长率和成活率都有促进作用。

(6)日常检查:技术员应该制定详细的生产记录,每日检查 操作人员的记录情况。定时检查鱼体发育进展,根据苗种发育 需要及时调整水温和换水量。观察并询问苗种摄食情况,调整 投喂饲料种类及投喂量。观察测定水质、鱼体活动情况,对吸底 吸出的死鱼或池中发现的病鱼和死鱼,进行镜检、解剖后分析原 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