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星鲽育苗培育

最近更新:2023-03-19

1.人工孵化

收集的自然受精卵或人工受精卵,用10×10-6~15×10-6 的碘液浸洗3~5分钟,然后用清洁海水冲洗,放入量筒中静置 分离,去除下沉的死卵,计数后放入孵化箱内孵化,孵化网箱为 80目的筛绢网箱。孵化网箱放于水泥池内孵化,水泥池和孵化 箱内不间断充气,孵化箱内的充气微量,水体波动缓和。光照控 制在1 000勒克斯以下,孵化水质要求pH值为7.8~8.2、溶解 氧5.0毫克/升以上、盐度29‰~32‰、氨氮小于200微克/升、 水温8~9℃。

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受孵化温度的影响,适宜温度范围内,水 温越低,孵化时间越长,表18是7~9℃水温下星鲽受精卵孵化 的时间。在9.4~11℃的温度下,经过7天可以孵化出仔鱼,在 8~10℃温度下,9天可以孵化出仔鱼。在水温7~8℃、盐度为 29‰~30‰的海水中,实验测定初孵仔鱼全长4.2毫米左右,头 长0.62毫米,头高0.31毫米,具有39~40个肌节,躯干上无色 素,通体无色透明。

通过对星鲽鱼卵发育各阶段进行消毒处理的研究认为,在 心脏跳动期,碘的有效浓度75×10-6,消毒15分钟较为合适。 为防止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感染,在受精卵发育到心脏搏动期 时,可用有效碘75×10-6的PVP-I药浴15分钟。

 

表18 不同水温下星鲽受精卵孵化的时间

 

 

编号 测定时间 水温(℃) 孵化时间(小时)

2

3

4

4

1998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3年

9.0 

9.0

8.0

8.0

7.0

192 

192

217~222

216~220

247~256

 

 

2.胚胎发育过程

星鲽胚胎发育过程如表19所示。

 

表19 星鲽胚胎发育过程(8±0.2℃)

 

 

时间 发育期 时间 发育期
0:00 

4:10

7:45

10:25

12:10

13:45

14:35

16:10

18:00

受精 

2细胞

4细胞

8细胞

16细胞

32细胞

64细胞

128细胞

多细胞

20:20 

26:30

29:15

77:30

98:10

136:30

163:30

210:00

219:00

高囊胚 

低囊胚

原肠期,胚环形成

胚盘下包4/5,头突出现

原口封闭,尾芽形成

尾形成,晶体出现,色素出现

尾延长,心跳开始

即将出膜,胚体绕卵黄4/5

仔鱼孵出,体色透明

 

 

(1)细胞分裂期:受精卵的分裂方式属均等分裂型。受精卵 没有油球分布,卵质无色透明,在水中很难发现。卵子受精后原 生质开始向动物极一端集中,原生质没有颜色,原生质集中界限 不明晰。4小时后细胞开始分裂,18小时后发育到多细胞期,油 球数量减少,聚集在植物极的一端。

(2)囊胚及胚盾期:受精后20小时20分形成高囊胚,26时 30分为低囊胚,囊胚腔不明显。受精后29小时后,胚宽占整个 卵黄的1/3并逐渐扩大到1/2,胚盾出现,胚环边缘加厚,舌状 小丘前伸胚盘的1/2。

(3)肢体形成:受精后77小时30分,当胚盘包卵黄3/5时, 胚盾的前端较窄,基部则宽,在胚盾的中央形成了一道隆起的 脊,为神经脊,索管开始隐显。原口逐渐缩小,头部轮廓明显,胚 体雏形形成,胚体侧观成“丫”字形。胚体逐渐变细、充实,头部 产生收缩,并在两侧出现两个膨大椭圆状的视囊,肌节大小不均 匀、形状规则,有6~8对。尾部出现两个不规则的小泡状物,胚 体无色透明。

(4)原口关闭:受精98小时10分后,原口完全关闭,克氏泡 出现。胚体完全形成,沿着胚体腹面出现许多不规则的小泡状 物。眼部轮廓逐渐明晰,胚体仍为均匀等宽。受精123小时后, 胚体变得细长,头部增大并紧紧伏在卵黄上,脑已开始分化。心 脏出现,嗅窝隐现,克氏泡完全消失。胚体腹面不规则的小泡状 物逐渐消失减少,胚体头部和尾部均比肌节宽,肌节变的大小均 匀、形状规则整齐。

(5)胚体下包期卵黄4/5:受精后135小时30分,胚体下包 卵黄3/5。脑分化为前、中、后三部分,晶体出现,尾芽出现尾鳍 膜并开始脱离卵黄。受精163小时后,胚体包卵黄4/5时,头的 前端抬起离开卵黄,脑部凸起并分化为清晰的五部分。

(6)孵化期:受精后210小时,胚体几乎包住整个卵黄,尾部 偏转。卵黄在卵膜内作不规则的转动,尾部在卵膜内摆动或有 时左右转动。背、臀鳍膜全部形成。再经过8~10小时卵膜完 全失去弹性,头部的卵膜破裂,仔鱼开始孵出。仔鱼孵出时,头 部卵膜破裂,借助鱼体尾部的力量,头部先出来,然后尾部出来, 身体摆动离开卵膜。

3.苗种培育

(1)仔鱼布池:目前,研究和报道的星鲽受精卵的孵化率一 般在10%左右,高的可达64%~75%。星鲽初孵仔鱼全长4毫 米左右,无色透明、活泼游动时间快,在水中难以分辨。仔鱼孵 出后,需及时移入培养池,否则,搬移操作困难。

苗种培育池以圆形池为好,星鲽仔鱼个体大,仔鱼布池的密 度以0.5万~1万尾/米2为宜。培育水质条件为:海水盐度 27‰~32‰、苗种入池水温8~9℃、pH值为7.8~8.2、溶解氧 >5毫克/升,水深0.8~1.0米即可。初孵仔鱼入池后,培育水 温由孵化温度缓慢上升,第60~100天性别分化后,水温升至 18~19℃。

(2)苗种生长:苗种生长是指仔鱼经过变态发育到幼鱼的胚 后发育过程。

日本有泷真人(2001)对星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分类,把 星鲽受精卵从孵化出膜到稚鱼发育至16.1毫米共分为9个期。 其中A~C期为被动的浮游生活阶段,D~F期为主动的浮游生 活阶段,G期为移行阶段,H、I期为底栖阶段。

①阶段A:从孵化出来之时,到胸鳍的原基出现的前夕,这 一阶段属卵黄囊仔鱼。仔鱼全长的平均值是4.06毫米(3.87~ 4.20毫米),肌节数是39~40。卵黄囊是无色透明的,呈椭圆 形,其长径平均占全长的35.9%(35.8%~43.7%)。卵黄的前 端部和吻是同一位置,并没有向前方突出。在卵黄囊侧面,散在 一些树枝状的黑色素胞,但是在卵黄腹面却为数很少。卵黄表 面是平滑的,口和肛门没有开口,鼻孔已经形成了。在体侧虽然 存在树枝状的黑色素胞,但是在头顶部、吻部前面、眼球上部以 及在尾部后端1/3处却没有看到。膜鳍的黑色素胞呈树枝状, 在尾部中央的背、腹面均可以看到。刚刚孵化出来的仔鱼是腹 部朝上或者横向状态,在水面下浮游。仔鱼有时突发性振动一 下身体,但是不会连续运动。在换气形成的水流的作用之下,仔 鱼散在水槽各处。

②阶段B:从胸鳍原基的出现之际,到鱼嘴的开口前夕,约 有5天,这一阶段的卵黄囊仔鱼。仔鱼全长的平均值是5.66毫 米(5.38~5.87毫米)。黑色素胞在体表密密麻麻分布,要计算 肌节数是很困难的。初期呈突起状的胸鳍原基,在卵黄囊前端 上部的体干部中央出现。胸鳍从突起状向扇状迅速发展。伴随 卵黄的吸收,长径也变小了,仅为全长的18. 2%(16. 6%~ 20.3%),同时肛门的位置也向前方移动了一些。口和肛门都在 形成过程中,但是二者都仍然难以开口。除去颈部和尾部后端 1/3之外的躯干,全部都被树枝状与颗粒状的黑色素胞所遮盖。 直肠上黑色素细胞开始出现了。在眼球全体部分,黑色素细胞 的沉着开始了。鱼体后半部中央背、腹鳍膜的黑色素细胞逐渐 增加分布密度及范围,黑色素细胞呈现半圆形的分散状。在鳍 膜上的其他部位,没有观察到黑色素胞。处于开口前阶段,鱼体 保持水平状态,腹部向下,这样定位的个体逐渐增多。同阶段A 相比较,突发性摆动一下身体的频度是高多了,但是仍然没有连 续运动。

③阶段C:以鱼嘴和肛门都开口之际,到尾鳍的原基出现前 夕,约有5天,其脊索呈直线状态的稚鱼,这一阶段又叫脊索末 端上屈前稚鱼。稚鱼全长的平均值是6. 61毫米(5.82~7.42 毫米),嘴和肛门都开通了,眼球的黑色素胞的沉着已经完成了, 摄饵也开始了。在初期,消化管腹面仍残存卵黄囊。开口不久 的卵黄囊占全长的15.9%(13.7%~17.7%)。摄饵行为在卵 黄囊残存时并不活泼,但几天后就能够观察到稚鱼的胃里有50 个左右的轮虫。仔鱼的嘴一般在孵化出来之后第6天开口,摄 饵则从第9天开始。肛门的开口是在稚鱼身体的中央部位稍微 向前的地方。身体表面的黑色素胞同B一样,也是密密麻麻。 在尾部中央的背鳍以及腹鳍膜,成对的、丛状的黑色素细胞群面 积不断扩大,一直连续到体干部位。另外,从颈部以及体干后部 的背和腹侧会出现新的黑色素细胞,并且向鳍膜方向扩散。在 摄食之前,稚鱼会呈“S”形的姿势,然后瞬间展开,向前弹冲捕 食。在游泳或摄食的时候,稚鱼通过是频繁地摆动尾部而得到 推进力。稚鱼行动比阶段B活泼多了,在试验取样时稚鱼反应 迅速,四散逃避。稚鱼喜欢在养殖水槽表层水流相对平缓的地 方以及光线照射到的场所,具有明显的趋光性。

④阶段D:从尾鳍原基出现,到脊索末端屈曲之前,约有10 天,这一阶段的脊索末端上屈前稚鱼,全长平均值9. 14毫米 (8.48~10.1毫米)。尾鳍原基在尾部腹面出现,体高显著增 加,头部和两颚的发育显著。嘴的开裂增大,并向斜上方开裂, 下颚的前端同上颚几乎在同一位置,稍微突出一点儿。另外,上 颚后缘几乎到达瞳孔前缘下。在耳边、前头部、主鳃盖骨、鳃盖 和角骨的接合部、眼球周围以及颈部除上颚上部以外的地方,都 存在着树枝状与颗粒状的黑色素胞。从尾鳍原基到后方,以及 除消化管的肛门之外的体干部位,都被颗粒状的黑色素细胞密 密麻麻覆盖着。从背鳍的基部一直到胸鳍基部,从臀鳍的基部 一直到直肠,都有成对的、丛状的黑色素细胞群,呈带状广泛出 现。在胸鳍基底部出现新的黑色素细胞。在前鳃盖骨的前缘存 在着3~6个微小的棘,在后缘存在着一个微小的棘(后部前鳃 盖棘)。消化管发达、变粗,胃开始扩张。胸鳍从前一阶段就开 始更大更发达,轻轻地摆动胸鳍,就能前进或后退,能够把握方 向了。伴随消化管发达和游泳能力提高,稚鱼不但可以捕捉动 作慢一些的轮虫,就连大型活泼运动中的卤虫也能摄取了。

⑤阶段E:从脊索末端的上屈开始,截至上屈终了前夕的脊 索末端上屈稚鱼,约有5天,全长平均值10.01毫米(9.48~ 10.5毫米)。在脊索末端的上屈开始的同时,下尾骨与尾鳍软条 (13根)也开始形成,膜鳍尾部末端中央也弯入一部分。在体背 边缘以及腹部边缘的外侧,背鳍与臀鳍的单鳍骨列出现了。背 鳍从头顶部开始,直至尾部末端的上屈前夕,臀鳍从消化管后缘 到尾骨前端,都是连续的。在胸鳍基底部下方,腹鳍的原基出现 了。头部与两颚很发达,同阶段D相比较,体前部的体高也明 显增加。头部的黑色素胞的出现位置同阶段D几乎是一样的。 体干部位除脊索上屈部以外,都有树枝状与颗粒状的黑色素细 胞覆盖着。鳍膜上的黑色素细胞,在背部分布是脊索上屈基部 1个带状,尾部中央部位2个带状,肛门直上1个带状,合计是4 个带状存在。在腹部是脊索上屈基底部1个、尾部中央部位2 个,合计是3个带状存在。另外,对应于这些黑色素细胞带,在 背鳍单鳍骨列的鳍条出现的位置,可以看到浓密的黑色素细胞 群。前鳃盖前部棘增加到4~6根,前鳃盖后部棘增加到6~8 根。游泳姿势同阶段D一样,不过在垂直方向以及在水平方 向,都更加活跃自如地行动。稚鱼摄食量增加了,在投放卤虫幼 体以后,以胃为中心,消化管会膨胀得圆鼓鼓的。

⑥阶段F:从脊索末端的上屈终了,到眼球开始移动的前 夕,约有5天,这一阶段叫脊索末端上屈后稚鱼,全长平均值 12.16毫米(10.7~14.1毫米)。在脊索末端的上屈终了的同 时,尾鳍鳍条达到定数(20根),尾鳍的形成过程完成了。尾鳍 鳍条的分节开始了,背鳍鳍条出现了大约83根,臀鳍鳍条出现 了大约60根。消化管在稚鱼身体下方下垂,腹部明显地膨胀出 来。稚鱼体高增加,逐渐接近于成鱼的体高。鼻孔隔皮也开始 形成了。在体干部位出现的黑色素细胞的情况几乎同阶段E 一样。鳍膜上的黑色素细胞带不断扩大出现的部位以及范围, 各黑色素细胞带从担鳍骨列开始连续起来。背鳍存在5个带, 即尾鳍基底部、尾部前部及后部、直肠上及颈部各一个带。臀鳍 存在4个带,即尾鳍基底部、尾部前部及后部、臀鳍前端部各一 个带。前鳃盖前部棘数仍然只有4~6个,看不见有什么变化, 可是前鳃盖后部棘却增加到15个左右。个别鱼体右侧朝上,开 始出现着底的个体。着底是从饲育第33天开始的,是在全长 14.5毫米前后开始的。稚鱼在搜索卤虫幼体的时候,是抬起头 部,把身体反转的。但是摄取卤虫幼体的时候,不是横卧状态, 而是一旦支起身体来就游泳前进。这时,宛如成鱼一样,背鳍和 臀鳍都扑打着水向前运动,不会是移动着在底面上,而是频繁地 使背腹竖立起来,恢复到浮游状态。

⑦阶段G:从眼球开始移动,直到瞳孔达到背正中线的前 期,约有5天,这一阶段的稚鱼叫伏底稚鱼,全长平均值为15.97 毫米(13.8~18.0毫米)。左侧的眼球开始移动、变态。同时眼 窝凹进去,头部的不对称性可以确认清楚了。胸鳍的退缩开始 了。背鳍鳍条数大约是82个,臀鳍大约62个,几乎都达到了定 数。鼻孔完全分为两个,即前鼻孔和后鼻孔。稚鱼整个身体的 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同上个阶段比较,没有很大的变化。不过,在 背鳍、臀鳍的黑色素细胞带变得更浓密了。前鳃盖骨的棘明显 减少了。前鳃盖后部棘的痕迹残留着。着底的个体逐渐增加, 着底的时间延长。在着底的状态,稚鱼可摄取吃饵料,利用背鳍 和腹鳍匍匐前进。在游泳时,稚鱼有眼侧稍微向上,身体也斜歪 一些。

⑧阶段H:从瞳孔达到背正中线以后,直到胸鳍的再扩张 开始之前,约有15天,这一阶段仍叫伏底稚鱼。稚鱼的全长平 均值是17.58毫米(16.1~18.6毫米),左侧的眼球达到背正中 线,或者稍微越过一点儿。胸鳍不仅在膜部,而且在基底部都明 显地萎缩了。胸鳍鳍条开始出现。腹鳍鳍条达到6个,完成了 定数,还没有完成的鳍仅剩下胸鳍。黑色素细胞在胸鳍基部, 背、腹担鳍骨列上是密密麻麻存在,除尾鳍基部以外的体表全部 为黑色素细胞覆盖。另外,在尾柄部以及尾部中央,在腹腔周边 及其上部,在担鳍骨列上,都可以看到更浓密的黑色素细胞,并 且逐渐形成小斑。背鳍和臀鳍的黑色素细胞带在扩大,逐渐连 成一片,除后部大约1/3的边缘部位以外,覆盖了全部鳍。在体 左侧即无眼侧,黑色素细胞从鳃盖及腹部开始萎缩。一般情况 下,稚鱼静静伏在底层,在游泳时把有眼侧朝上。无眼侧的肌肉 层变薄了,稚鱼有时也可以附着在池子的侧面壁上。此时,如果 在水泥池底层铺上沙子,稚鱼就会钻入沙子。

⑨阶段I:从萎缩的胸鳍开始伸张,到各鳍的软鳍条达到定 数以后的幼鱼期,约经过10天,稚鱼全长平均值是23.83毫米 (18.0~32.9毫米)。左侧的眼球完全移动到体右侧,并且侧线 出现了。一度萎缩的胸鳍开始再度伸张,与成鱼一致的胸鳍也 开始形成。胸鳍的鳍条达到定数,即11条。尾鳍鳍条的一部分 尖端开始分支。有眼侧体干部的黑色素细胞分布的浓淡程度变 得显著。在阶段H,曾出现小斑的部分变得更明显,形成了明 确的斑纹。除上述情况之外,在体干部和担鳍骨列上也形成了 众多的小色素斑。伴随在背鳍和臀鳍也有色素斑纹的形成,以 及黑色素细胞的萎缩,星鲽鱼特有的黑点出现了。无眼侧的黑 色素细胞的分布更加淡化,树枝状的分散更细。

孵化后天数、各阶段的成长以及同鱼苗全长的关系如表20 所示。通过每5天测算的成长率,即[(n+5)日的全长-n日的 全长]/n日的全长×100%,比较其变化情况,发现孵化后0~5 天这一期间的成长率是39.2%,这是最迅速的成长期。其他时 间的成长率是2.1%~29.2%。从变态开始之日,到变态终了 之日,这于一期间即孵化后第35~40天到第50~55天,其成长 变化是处于停滞状态。

 

表20 孵化后天数与鱼苗全长的关系

 

 

孵化后天数 平均全长(毫米)
初孵仔鱼 

第10天

第20天

第30天

第50天

第70天

4.06(3.87~4.20)±0.078 

6.19(5.82~6.37)±0.14

9.14(8.48~10.1)

11.4(10.7~12.3)±0.48

17.58(16.1~18.6)

29.01(22.2~32.9)±3.33

 

 

(4)培育管理:

①水质、光照:星鲽属春季升温性产卵繁殖,苗种培育在春 季低水温期适宜水温为6~10℃。随着苗种的生长要逐渐升高 培育水温,水温日变化不超过1℃,培育要求水质清新、稳定,透 明度要求能看见池底。海水适宜盐度27‰~32‰,培育过程中 要求盐度恒定。pH值日波动不宜过大,为7.8~8.2。要求水 中连续充气,池水保持缓慢波动状态,保持溶解氧>5毫克/升。 要求及时更换新水,保持苗种池水中氨氮小于0.02毫克/升。

星鲽苗种喜温和光,仔、稚鱼多在水中层活动,由于鱼体黑 色素较多,比较容易观察。苗种培育时光照控制2 000勒克斯 以下,以1 000~1 500勒克斯为宜。孵化后第2天开始换水,每 天换水两次,初期每日换水率为20%~30%,以后逐渐增加换 水量。到第12天,每日换水率达到50%,以孵化后第13~33 天,每天换水100%。从孵化后第34天后,每天换水100%~ 300%。从仔鱼入池饲育开始就通入微量的空气,伴随鱼苗的成 长逐渐增加通气量。每日吸底,清除污物一次。

②饵料及投喂:仔鱼孵化入池后,可向池中加入硅藻或小球 藻,保持池水中小球藻浓度10万~30万个/毫升。

孵化第5~6天,鱼活动能力较强,卵黄基本吸收,仅剩聚集 油球的残余部分,仔鱼的嘴一般在孵化出来之后第6天开口,消 化系统开通,肠道逐渐变粗。从第8天开始投喂经过小球藻和 营养强化剂强化过的轮虫,保持池水中轮虫密度10~15个/毫 升。第9天可见稚鱼肠道中开始有食物,每天吸底清污一次,每 日换水20%~50%。

孵化第20天左右,可以投喂经营养强化后的卤虫无节幼 体,鱼腹部变宽,消化道在鱼体腹部下方下垂,腹部明显地凸出 出来,肠道和胃膨胀变粗。开始可以保持池水中卤虫无节幼体 密度5~8个/毫升,以后逐渐增加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增至8 ~12个/毫升后保持密度,减少轮虫投喂量。每天吸底清污一 次,每日换水50%~100%。

孵化30天以后,鱼苗进入伏底变态阶段,经过5~15天变 态基本完成,幼鱼进入伏底生活状态。开始逐渐进行配合饲料 的投喂驯化,逐渐减少卤虫幼体的投喂量,经过一星期的转化, 可以逐渐停止投喂卤虫幼体。经过60~80天的培育,幼鱼全长 可达30毫米以上,达到苗种出售规格便可进行人工放流。进行 苗种中间培育时,在苗种全长达40毫米后应及时进行规格筛 选。每天吸底清污一次,每日换水100%~300%。

据试验,使用自己饲育1周年的亲鱼,其中雌鱼一尾,全长 47.1厘米,体重1.8千克,雄鱼几尾,平均全长35.4厘米,平均 体重0.6千克。在1998年1月29日进行人工授精获得成功, 产出了受精卵。这些卵在水温控制在9.0℃的水槽里管理8天 孵化出来了。大约5 000尾的孵化仔鱼立即移入0.5米2的圆形 聚乙烯水槽里,开始了饲育过程。饲育水是用投放式的加热管 从6℃开始升温的,慢慢加热,最终控制在14℃左右。关于换 水,从饲育开始时刻就注意向水槽注水,截至孵化后第12天,每 天换水50%。以孵化后第13~33天,每天换水100%。从孵化 后第34天至饲育终了,每天换水300%。关于换气,从饲育开 始时刻就注意通入微量的空气,伴随仔鱼的成长再逐渐增加通 气量。采用的饵料有硅藻、轮虫、卤虫幼体。

星鲽仔、稚鱼生长的转折点,集中在开口期、脊索上屈期以 及伏底变态前后期,这也是游泳行为与摄食行为的转变期。

星鲽苗种生产浮游生活期的成活率约为30%,体色异常、 形态异常的出现比率较高,其中白化率10%左右,眼位异常 20%左右,眼逆位10%左右。经观察发现,高水温培育时眼位 异常和逆位出现率高,但白化率降低。无眼侧出现黑化或完全 黑化的比例也较高,在池内铺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星鲽苗种生产中,应特别注意前期培育水温,防止苗种雄性 化,影响性别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水温。拒日本研究报道,条 斑星鲽全长10毫米的仔鱼,用18℃水温饲育至全长20毫米 时,几乎所有鱼苗皆发育成雄性。若用14℃水温饲育至全长30 ~40毫米后,再用18℃水温饲育,所培养的鱼苗雌雄比例为 1:1,圆斑星鲽的反应情况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星鲽的苗种繁育刚刚开展,目前还没有发现危害严重的病 害,采用鲆鲽类育苗中常规的病害防治技术即可,无需特别处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