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泥鳅的孵化率与水流、水温的关系

最近更新:2023-03-19

泥鳅卵孵化密度一般为1L。水中放受精卵500~600粒,孵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孵化缸。孵化缸内的水流速度大小,以能悉动未附于鱼巢上的卵即可。出膜时,流速要稍稍加大,直至鳅苗平游,调小流量。因为刚刚出膜的鳅苗和卵膜的溶化都要消耗大量氧气而鳅苗的体质非常嫩弱.若水的流速太大,鳅苗一直平游,则会使其夭折。

水温的高低是赢接影响鳅苗孵化率的一个因素。孵化最适水温是25℃,水温低则孵化率低。但只要管理得当,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密切关系。

鳅苗孵化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水温(℃) 孵化时间(h)
18
20~21
24~25
27~28
70
50
30~35
25~30

鳅苗出膜后,呈透明的“逗点”状。苗细小,体长3~3.7mm,背部黑色,可明显看见卵黄囊。孵出后6~8小时,体色逐渐变黑,体长可达4.1mm;孵出12小时后,可见位于卵黄囊前下方的心脏在微弱的跳动;孵出后40小时,体长1.6mm,眼睛由灰色逐渐变为黑色,卵黄囊缩小,口下位,开始能够活动;55~60小时后,体长达到5.3mm,卵黄囊全部消失,尾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鳔也出现,此时肠管内充满食物,苗开始主动摄食。因此,在苗孵出后第3天,要投喂熟蛋黄(把蛋黄用筛绢网搓碎),每日2次,每10万尾鳅苗每次1个蛋黄。投饵时水量要调小些,连喂3天,待鳅体颜色转成淡黄色,即可出缸下池进行稚鳅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