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革胡子鲶常见病及其防治

最近更新:2023-03-19

传染性鱼病

1.类打卵病

患病的鱼一般在腹鳍以后的体两侧,皮肤发炎,进而形成一个椭圆,开始圈中央皮肤尚完整,后可发展到圈内的皮肤全部溃烂。形如卵斑。故名类打卵病。

防治方法:该病为细菌性疾病。发现该病用0.1×10-6~0.3x 10-6呋喃唑酮全池泼洒,给病鱼注射青霉素,用量为每千克体重4万单位,或用链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采用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

2.红鳍红身病

为细菌感染引起。患病鱼活动异常,头朝上,尾向下垂直悬浮于水面,受惊不动,俗称“吊颈”。检查病鱼,可见其胸鳍、背鳍、尾鳍、臀鳍均充血呈红色,有时体侧两边骨肉、腹部和肠道均有圆形红色出血点。镜检病鱼体表粘液、鳃部和肠道能发现大量致病菌。

治疗方法:可用漂白粉、强氯精和抗菌药等全池泼洒或药治。

3.黑体病

本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患病鱼垂浮于水面,头上尾下,表现为鱼体消瘦,体色变黑,吻部、背部有白色绒毛状斑块,形似水霉,胸鳍内侧有一圈红色血斑。

治疗方法:可用1×10-6的有效氯药浴,1天后,大量换水。

4.肠炎病

为细菌性疾病。主要是因不定量、不定时投喂或突然改变投饲种类或投喂变质饲料等引起的。病鱼表现为:腹部膨大,腹部两侧有红斑,有“蛀鳍”现象,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肛门红肿外突;剖腹可见腹腔积水,肠道充血发炎,后肠尤甚。一般7~8月份摄食旺季为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定时定量投放饲料,定期用1×10-6有效氯漂白粉或30×10-6~40×10-6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可防治此病发生。治疗时可用呋喃唑酮17g拌入50kg饲料中制成药饵投喂。

5.疖疮病

由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病鱼患部肌肉出现溃疡状脓疮,挤疮时可见脓汁。 防治方法:用1×10-6的漂白粉或2×10-6~4×10-6的5倍子药浴,可消毒灭菌防病。已患病鱼在3%食盐水中浸洗5分钟,再搽紫药水于患处,每天3次,连续3~5天,或同时按每50kg鱼用5g磺胺噻唑拌制药饵投喂,连续3天。

6.水霉病

又叫白毛病,是由水霉菌侵入感染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早春和晚秋水温较低(15℃~20℃)季节,越冬时常会发生。感染水霉菌的病鱼和卵体表出现棉絮状白色或灰白色绒毛状菌丝,像旧的棉絮状。 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病卵可用100×10-6孔雀石绿浸洗5秒钟,隔日再一次。病鱼可用10×10-6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分钟或0.1 x 10-6~0.2 x 10-6全池泼洒。

侵袭性鱼病

凡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通称为侵袭性鱼病,主要危害革胡子鲶鱼苗鱼种。

1.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于鳃丝或体表所致,对鱼苗危害较大。病鱼被车轮虫大量寄生后,停止摄食,体色变黑且消瘦,在池中游离独游,经常旋转,最终因衰竭而死亡。对病鱼体表、鳍条、鳃丝等部位取样镜检可见有大量车轮虫寄生。

防治方法:用0.7×10-6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每3天一次,连续3次,可有效防治车轮虫病。

2.累枝虫、聚缩虫、单缩虫病

由累枝虫、聚缩虫、单缩虫寄生引起。病鱼体表用鳍上有白色小点,严重者寄生部位可见血斑和糜烂,镜检可见虫体。

防治方法:用0.5×10-6的硫酸铜和硫酸铁合剂全池泼洒,连续2天,可以杀虫,防病和治愈病鱼。

3.斜管虫病

由斜管虫寄生引起,寄生部位为鱼体皮肤和鳍部。病鱼表现为粘液增多,皮肤和鳍部表面呈苍白色,或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淡蓝灰色的薄膜,严重时病鱼消瘦发黑,呼吸困难,不久死亡。

防治方法:用0.7×10-6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泼洒,或用2%~3%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

4.口丝虫病

为口丝虫寄生所致。严重时体色发黑,鱼体消瘦,游泳缓慢,呼吸困难,鳃和皮肤覆盖有灰白色的粘液层,鳃丝淡红色,皮肤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用0.7×10-6硫酸铜与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或用0.05%福尔马林药浴20~30分钟,也可用2.5%食盐水侵洗病鱼10~20分钟。

5.小瓜虫病

由小瓜虫侵入皮肤和鳃部而引起。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体表、鳍条或鳃部有许多小白点,即为小瓜虫。

防治方法:用2×10-6的硝酸亚汞药浴15~30分钟。早晚各一次,连续3~5天。也可用100×10-6的福尔马林药浴1小时,即可治愈。

6.三代虫病

由三代虫寄生引起。病鱼鳃丝、鳍条、触须以及体表上均有三代虫寄生、表现为触须卷曲、体色发黑、粘液增多,食欲不振,鱼体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用0.3×10-6~0.5×10-6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3天,疗效显著;也可用20×10-6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15~30分钟。

7.指环虫病

系指环虫侵入鳃部而引起。病鱼鳃表面粘液增多。鳃丝暗灰或苍白色,呼吸困难,仔细观察可见白色指环虫寄生在鳃部上活动。寄生鱼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可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