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革胡子鲶的生物学特性

最近更新:2023-03-19

一、形态特征

革胡子鲶全身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体长形,头大尾小,整个身体前半部扁平.后半部侧扁,头背部有许多骨质微粒突起,呈放射状排列。革胡子鲶体背部一般呈灰褐色或灰黄色,体侧有不规则的灰色斑块和黑色点,腹部色泽较淡,呈灰白色。吻宽而钝,口横裂较宽。牙齿发达,鳃耙稀少,胃大,肠短,适于消化动物性饲料。角须发达,为重要的觅食器官,共四对,长短不一。位于口角的一对最长,称颌须;一对位于鼻孔,称鼻须;其它两对位于颏下,称颏须。眼小,无眼睑,其位置接近口角。背鳍长,占整个体长的2/3还多;臀鳍也较长,其长度稍大于身体的1/2;尾鳍呈铲状,不分叉,也不与背鳍、臀鳍相连;胸、腹鳍都较小,胸鳍具硬棘,粗而钝,起防御和在陆地上支撑行动的作用。革胡子鲶除用鳃呼吸外,在鳃前上方还有发达的鳃土辅助呼吸器官,俗称“塘虱花”,它是由第四鳃弓肉质突起物化形成的,呈珊瑚状结构,它可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游离氧,故革胡子鲶可高密度养殖,耐低溶氧,只要皮肤保持湿润,能生存相当长的时间,这一特点,极利于活运。

革胡子鲶在分类上属于鲶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与本地胡子鲶及1978年从泰国引进的泰国胡子鲶为同属异种。

二、生态习性

1.生活习性

革胡子鲶属底层鱼类,厌强光,喜欢栖息在阴暗处,如水草丛中和石块侧等隐蔽物下。有一定的钻泥打洞能力,用网起捕率不高。白天多群聚,夜间则活动强烈。

革胡子鲶对水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很耐低氧,在水中溶解氧为0.8mg/L。的环境中能正常地生活,当溶解氧低于0.13mg/L。时,虽呈浮头、呆滞,但未发现死亡现象,一换新水,生活如常,这是因为它具有辅助呼吸器官。此外,对盐度和氢离子浓度适应力也都较强,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o~20%。,pH值达4.8时仍能正常生存,但以溶解氧在3mg/L。以上,pH值为7左右为好。

由于革胡子原产于非洲,属热带性鱼类,耐低温能力不强。据实验观察:在水温8‘C时,仍能活动;7+C时潜伏不动;6.5C时,大部分鱼体侧卧,有些腹部翻转,呈昏迷状态,但温度回升后很快恢复正常;当水温降至6 C时,5分钟便停止呼吸而死亡,故临界低温应为7 C。革胡子鲶的适宜摄食生长水温为15 ℃~35 ℃,最适为20 C~32 C;12C时停止摄食,处于越冬状态。

革胡子鲶性较凶猛,幼鱼阶段存在互相残杀现象,食物不足会加剧相互残食,但当幼鱼长至6cm以后,由于活动能力增强,残杀现象明显减少;10cm以上时则不易发生。

2.食性

革胡子鲶开口摄食时,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中的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类及一些甲壳类的无节幼体,人工饲养可用蛋黄、碎鱼肉浆等饲喂,但以卤虫无节幼体为好。随鱼苗增长,可以摄食较大型的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等;长至lcm左右时,除继续摄食浮游动物外,人工饲养下,可适度喂鱼肉糜、鱼粉、蛋糕等。到鱼种及幼鱼阶段,食性便由动物食性转为杂食性,可以食用屠宰下脚料及饼类,乃至瓜果菜等,但从生长效果来看,以动、植物饲料搭配成营养完全的饲料较好。其鱼种阶段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7.5%左右,成鱼阶段则以30%左右为宜。

3.生长

革胡子鲶的生长速度与水温有关,南方常年均可生长,在原产地,饲养一年,体重可达2~5kg,而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鱼苗开始饲养,120天可达1.5kg,至北方,如山东,当年养殖也可达1.Okg以上,其生长速度相当于本地胡子鲶的5~6倍。

4.繁殖

革胡子鲶性成熟较早,性成熟最小型体重为lOOg,在北方,一般以为二龄鱼才能性成熟。在南方繁殖期在4~10月,盛期在5~6月,水温要求在20℃~32℃。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周年均可产卵繁殖,并且在水温、营养、水质等因素满足要求时,强化培育后,经15天可再次产卵,但第一次产卵量高于以后各次产卵量,为1.5万~6.5万粒;体重为750~1250g的雌鱼,第一次产卵量为11.5万~18万粒。自然状态下,产卵多发生在清晨,为体外授精,受精卵粘附于水草上,产卵授精完成后,亲鱼即离去,而不像本地胡子鲶和泰国胡子鲶那样,雄亲鱼留下来保护后代,反而有自食其卵现象,在养殖生产中应注意之。

革胡子鲶的卵直径一般在1.2~1.4mm,圆形,黄绿色,具粘性,受精卵在25℃~30℃水温下,约20小时即可孵出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