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tidoglycan biosynthesis肽聚糖是绝大多数原核生物细胞壁所含有的独特成分,它在真细菌的生 命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尤其是许多重要抗生素例如青霉素、头孢霉素、万 古霉素、环丝氨酸和杆菌肽等呈现其选择毒力的物质基础。它的合成机制复 杂,并必须运送至细胞膜外进行最终装配。整个肽聚糖的合成过程约有20 步。研究对象主要是采用G+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根据它们反应部位的不同,可区分为在细胞质中、细胞膜上和在细胞膜外3个 合成阶段(见图①)。
图① 肽聚糖生物合成的3阶段及其主要中间代谢物
G为葡萄糖,(G)为N-乙酰葡糖胺,(M)为N-乙酰胞壁酸,“Park”核苷酸
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
1.在细胞质中的合成。(1)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 胞壁酸(见图②):
图② 由葡萄糖合成乙酰葡糖胺和胞壁酸
(2)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见图③):
“Park”核苷酸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它的合成过程共分4步,都 需UDP(尿嘧啶二磷酸)作糖载体;另外,还有合成D-丙氨酰-D-丙氨酸的 2步反应,且它们都可被环丝氨酸(唑霉素)所抑制。
图③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
“Park”核苷酸的过程
(M)表示N-乙酰胞壁酸;注意:若在E.coli中,则由mDAP取代L-Lys
2.在细胞膜中的合成:由“Park”核苷酸合成肽聚糖单体是在细胞膜上进 行的。因细胞膜属疏水性,故要把在细胞质中合成的亲水性分子——“Park” 核苷酸掺入细胞膜并进一步接上N-乙酰葡糖胺和甘氨酸五肽“桥”,最后把 肽聚糖单体(双糖肽亚单位)插入细胞膜外的细胞壁生长点处,其间须通过一 种称作细菌萜醇的类脂载体的运送。
细菌萜醇是一种含11个异戊二烯单位的C55类异戊二烯醇,它可通过2 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分子相接,使糖的中间代谢物呈现出很强的疏水 性,从而使它能顺利通过疏水性很强的细胞膜而转移到膜外。细菌萜醇的结 构见图④。
图④ 细菌萜醇的结构
图⑤ 在细胞膜上进行的由“Park”核苷酸合成肽聚糖单体的反应
“类脂”指类脂载体——细菌萜醇;反应④和⑤可分别被万古霉素和杆菌肽所抑制
类脂载体除在细菌肽聚糖的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外,还可参与各类微生 物多种胞外多糖和脂多糖的生物合成,包括细菌的磷壁酸、脂多糖(LPS),细 菌和真菌的纤维素,以及真菌的几丁质和甘露聚糖等,故十分重要。
在细胞膜中,由“Park”核苷酸合成肽聚糖单体可分3步进行,再加上有 关步骤总计为5步,其细节见图⑤。
3.在细胞膜外的合成:从焦磷酸类脂载体上卸下来的肽聚糖单体,会被运送到细胞膜外正在活跃合成肽聚糖的部位。在那里,一般都是因细胞分裂 而促使一种称为自溶素的酶切开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网套,于是,原有的肽聚 糖分子成了新合成分子的引物。接着,肽聚糖单体与引物分子间先发生转糖 基作用,使多糖链在横向上延伸一个双糖单位,然后再通过转肽酶的转肽作 用,最终使前后2条多糖链间形成甘氨酸五肽“桥”而发生纵向交联。甲乙两 肽尾间的五甘氨酸肽桥是这样形成的:通过转肽酶的作用,在甲肽尾五甘氨 酸肽的游离氨基端与乙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D-Ala的游离羧基间形成一 个肽键,于是两者交联。这时,乙肽尾从原有的五肽已变成正常肽聚糖分子 中的四肽尾了。以上反应细节都是通过以G+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模 式菌种研究出来的,而在其他原核生物中还有别的肽桥类型或根本不存在肽 桥。有关在细胞膜外进行的转糖基作用和转肽作用的反应可见图⑥。
图⑥ 在细胞膜外合成肽聚糖时的转糖基化作用和转肽作用
(E)指转肽酶
从图⑥可见,转肽作用可被青霉素所抑制。其作用机制是:青霉素是肽 聚糖单体五肽尾末端的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即:
它们两者可相互竞争转肽酶的活力中心。转肽酶一旦被青霉素结合,前后2 个肽聚糖单体间不能形成肽桥,因此合成的肽聚糖是缺乏机械强度的原生质 体或球状体之类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当它们处于不利的环境下时,极易裂解 死亡。因为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肽聚糖分子中肽桥的生物合成,因此对 处于生长繁殖旺盛阶段的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反,对处于生长停滞 状态的休止细胞则无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