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百科

黄曲霉毒素

最近更新:2023-03-31

aflatoxin,AFT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剧毒真菌毒素。AFT是于 1960年因英国东南部的农村相继出现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病因不明的“火 鸡X病”后才被发现的。经研究,证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饼粉中污染有大量 A.flavus,由它所分泌的AFT才是火鸡X病的祸根。AFT广泛分布于花生、玉 米和大米(“红变米”、“黄变米”)等粮食及其加工品上,严重霉变者则含量很 高。AFT至少有18种衍生物,毒性以B1、B2和G1、G2最强。其中B1的毒性 超过KCN,致癌性则比举世公认的三大致癌物还强得多,例如,比二甲基偶氮 苯即“奶油黄”强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比3,4-苯并芘强多倍。 AFT在205℃高温下也只能破坏65%,故一旦被污染就极难去除。实验证明, 仅在一颗发霉严重的玉米上,就含40μg AFT,它足以使2羽刍鸭死亡;若对大 白鼠日投5μg AFT,即可在一个月内发生肝癌。为此从1966年起,联合国和 世界各国卫生部门都严格规定了食品和饲料中B1的最高允许量,目前有些 国家甚至已提出“不许检出”的更严格的要求。例如,联合国WHO规定食品 中的B1应<15μg/kg(1975年),我国有关机构则规定花生制品为<20,食油< 10,豆类和发酵食品应<5。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占 了十大癌症(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结肠癌>血癌>子宫颈癌>鼻咽 癌>乳腺癌>膀胱癌)前5位中的4位,其中肝癌的发病率更比欧美各国高 5~10倍,年死亡达10余万人,某些高发地区(江苏的启东和广西的扶绥等) 尤甚。因此,“癌从口入”和“防癌必先防霉”的提法是有相当科学根据的。 AFT并不直接致癌,它要在人或动物体内经代谢活化后才引起致癌作用。 AFT先与肝脏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作用,产生AFT-8,9-环氧化物,它可 与肝脏DNA和血清白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但主要与DNA分子的鸟嘌 呤N-7位结合,形成AFB1-N7-鸟嘌呤(见图),由此引起抑癌基因P 53的突 变,最终导致肝癌发生。

黄曲霉毒素的构造及其对DNA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