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sitism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 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和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 种相互关系。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则称作寄主或宿主。寄生又可分为细胞 内寄生和细胞外寄生,或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等数种。
1.微生物间的寄生:微生物间寄生的典型例子是噬菌体与其寄主菌的关 系。1 962年,H.Stolp等人发现了小型细菌寄生在大型细菌中的独特寄生现 象:小细菌称为蛭弧菌(Bdellovibrio,“bdello”有“蚂蟥”或“吸血者”的意思),至 今已知有3个种,其中研究得较详细的是食菌蛭弧菌(B.bacteriovorus)。此菌 的细胞呈弧状,G–,大小为0.25~0.4μm×0.8~1.2μm,一端为单生鞭毛,专 性好氧;不能利用葡萄糖产能,可氧化氨基酸和乙酸产能(通过TCA循环); 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甚至海水中;其寄生对象主要是G–细菌,尤其是一些 肠杆菌和假单胞菌,例如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栖菜豆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haseolicola)和稻白叶枯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等。
蛭弧菌的生活史为:通过高速运动,细胞的一端与寄主细胞壁接触,凭其 快速旋转(>100周/s)和分泌水解酶类,即可穿入寄主细胞的周质空间内;然 后鞭毛脱落,分泌消化酶,逐步把寄主的原生质作为自己的营养,这时已死亡 的寄主细胞开始膨胀成圆球状,称为蛭质体(bdelloplast),其中的蛭弧菌细胞 不断延长、分裂、繁殖,待新个体一一长出鞭毛后,就破壁而出,并重新寄生新 的寄主细胞。整个生活史约需2.5~4.0 h。若在寄主菌的平板菌苔上滴加 土壤或污水的滤液后,可在其上形成特殊的“噬菌斑”,它与由噬菌体形成的 噬菌斑不同处是,由蛭弧菌形成的“噬菌斑”会不断扩大,且可呈现一定的颜 色。蛭弧菌的发现,不但在细菌间找到了寄生的实例,而且为医疗保健和农 作物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途径。
2.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是极其普遍的,各 种植物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或病原菌)都是寄生物,它们以真菌和病毒居 多,细菌相对较少。按寄生的程度来分,凡必须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 取其所需营养物才能生存者,称为专性寄生物,例如真菌中的白粉菌属 (Erysiphe)、霜霉属(Peronospora)以及全部植物病毒等;另一类是除寄生生活 外,还可生活在死植物上或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中,这就是兼性寄生物。由植 物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对人类危害极大,应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防治。
3.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寄生于动物的微生物即为动物病原微生物, 种类极多,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其中最重要和研究得较 深入的是人体和高等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另一类是寄生于有害动物尤其是多 数昆虫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可用于制成微生物杀虫剂或 生物农药,例如用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制成的细菌杀虫剂,以球 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制成的真菌杀虫剂和以各种病毒多角体制成的 病毒杀虫剂等。当然,寄生于昆虫的真菌也有可形成名贵中药的,如产于青 藏高原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