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最近更新:2023-01-31

形态特征 鳜体侧扁,背部隆起。头长大而尖,口裂大而斜,能伸缩,端位。下颌稍突出。上、下颌、锄骨、口盖骨均有大小不等的小齿、齿锋尖利。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弯曲。背鳍长,前部有10多条硬棘,胸鳍圆形,腹鳍近胸部,有一条硬棘; 臀鳍有1条硬棘,尾鳍长圆形。体色黄绿,腹部黄白。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在背鳍的第6~7硬棘的下方有一较宽的暗棕色垂直带纹。 鳍上均有暗棕色的斑点。

生活习性 鳜喜栖息在静水或微流水中生活,尤以水草繁茂的湖泊、河段较多,夏、秋季活动频繁,白天潜伏于泥穴中,夜间喜在水草丛中觅食。冬季低于7℃不太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 (overwintering)。春季水温回升后,逐渐移向浅水区觅食。在池塘饲养条件下,有在池底打洞作窝的习性,白天常数尾至十数尾潜伏在窝内,故拉网捕鱼时不易捕到。多在傍晚或早晨出窝边觅食。

食性 鳜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以小鱼、小虾为食,为袭击性的取食方式。鳜苗当卵黄囊 (yolksac) 消失,便转入主动捕食阶段。体长0.7cm的鳜苗能捕食体长0.35cm的其他鱼苗或同类相残 (cannibalism)。鳜体长20cm左右,主要摄食小鱼、小虾,体长21cm以上,则以鲤、鲫鱼为食,如体长31cm的鳜,能吞食体长15cm的鲫鱼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在池养条件下,能否提供数量充足、大小适口的鱼苗,是养殖鳜成败的关键。

生长 鳜1龄体长17.5cm,体重119g。2龄体长23.6cm,体重300g。3龄体长32.8cm,体重812g。4龄体长42.5cm,体重1 526g。4龄以上生长减慢。在天然水域捕获的最大个体达10kg。大眼鳜 (Sinipercakneri Carman) 个体较小,生长较慢。鳜在水质良好、饲料鱼充足的人工饲养 (artificial rearing) 条件下,比在天然水域 (natural waters) 中的生长速度快得多。刚孵出的鳜苗,体长只有0.4cm,经培育20d,体长可达2.5cm,体重0.5g; 再培育40d,体长12cm,体重50g; 再养100d,就可达到500g的商品鱼规格 (com mercial fish size)。

繁殖习性 鳜的繁殖季节 (breeding season) 为5~8月,以6~7月为产卵盛期。在江河、湖泊、水库都能产卵繁殖。产卵前,亲鱼群集产卵场 (spawning ground),一般在下雨天于微流水的浅滩或较浅处的水草丛中产卵,产卵多在夜间进行。鳜雄鱼1龄成熟,成熟最小个体长15.6cm,体重78g。雌鱼2龄成熟,成熟最小个体长21cm,体重250g。怀卵量 (fecundity) 随着亲鱼 (brood stock) 的体长、体重增长而增加。一般为3万~20万粒。卵为漂浮性,具油球,在流水中呈半漂浮状态。卵径 (egg diameter) 1.2~1.4mm,在水温21~24℃条件下,从受精到孵出约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