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单体牡蛎培育

最近更新:2023-02-27

单体牡蛎中,达到眼点幼虫期足丝腺分泌附着时,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不能固着或固着后处于游离状态,成为单个的牡蛎幼体。

单体牡蛎壳形规则美观,大小均匀、易于放养和收获;使用网笼养殖以及海底、虾池播养,增加了养殖空间和饵料利用率,提高了单位养殖水体的产量;网笼养殖减少了肉食性蟹类、螺类的危害性;单体牡蛎还便于室内的研究工作,易于观察和测量。在牡蛎的人工育苗中,经过亲贝蓄养、产卵、授精、幼虫培育,达到眼点幼虫后,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产生单体牡蛎。眼点幼虫先固着后脱基而成单体牡蛎法:这是一种方法简便,易于生产上推广应用,在幼虫出现眼点幼虫后,向池中投放一些较光滑易弯曲的材料为采苗袋(塑料板等),让幼虫固着变态,幼虫固着后在室内和海上暂养到2厘米(商品规格)左右,弯曲塑料板,小蛎苗就顺利脱落,不受任何损伤。注意脱基的时间不要太早,否则壳较薄而脆,脱基时会使贝壳损伤严重,太晚将影响牡蛎生长。颗粒固着基产生单体牡蛎:在幼虫出现眼点幼虫时,此时牡蛎幼虫的壳长一般在0.25~0.3毫米大小,投放0.3~0.5毫米大小的贝壳粉或细砂颗粒等为固着基,让其均匀分布于水层中,以作为即将附着变态幼体的单个附着基,这样每个颗粒附着一个个体即为单体牡蛎,注意颗粒固着基大小要与即将附着幼虫大小相一致,否则过大单体率下降,即一个颗粒上固着2个以上稚贝的比例增大;过小单体率虽升高,但附苗量低。用化学药品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眼点幼虫变态产生单体牡蛎。在幼虫即将附着变态时,向水体中加入10-4M的EPI和NE,处理一段时间,时间长短因种而异,使之面盘、足丝退化,自然沉于池底变态而成为单体牡蛎。注意同一种药品对不同种牡蛎的眼点幼虫进行处理,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可能是EPI和NE对眼点幼虫变态的诱导功能受到种的特异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