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美国青蛙人工养殖

2023-03-06

繁殖 幼蛙期的性别不易区分,成蛙期可发现雄蛙体型较小,雌蛙体型较大;雌蛙鼓膜较小,雄蛙鼓膜较大;雌蛙体色较深,雄蛙体色较浅;雌蛙肛门处有一长约0.2厘米的灰白突出物。进行繁殖时,雌雄搭配比例以1∶1为宜。经1年的良好饲养,体重达0.3~0.4千克,即可达到性成熟。雌雄蛙交配数小时后,便会产卵受精,1只雌蛙1次可产卵2000~5000粒,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直径约0.1厘米,粘在水浮莲或野草的根须上,产卵最适宜水温24~28℃,排卵一般在午夜以后,5~9月为繁殖季节,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盛产期。蛙卵产出半小时,可将粘附在水浮莲根须上的卵块(连同水浮莲一起),捞起轻轻装入盆内,然后慢慢倒进孵化池中,捞卵操作要小心,不要弄破卵膜而影响孵化率。孵化池可采用水泥池、网箱、水缸等。肇庆市广利鱼苗场的孵化池长2米、宽1.5米、深0.8米,每平方米水面放卵6000粒左右,孵化期间水深保持60厘米。若采用网箱孵化,网箱长1米,宽0.8米,高0.5米,放卵密度可适当大些。水温28℃~32℃,受精卵经2天便可孵出蝌蚪,孵化率可达70%以上。刚孵出的蝌蚪呈舌片状,附着在池壁或水浮莲的根须上,孵出后第三天蝌蚪形态开始变化,到第五天变成头大尾小的蝌蚪,蝌蚪长出四足的时间长短不一,水温在26~30℃,蝌蚪经40天生长便出前足,70~80天尾巴消失。可将先出四足甩掉尾巴的幼蛙放在蛙池中饲养,饲养幼蛙的池水不宜太深,以1~2厘米为宜。

养殖 蛙池要建在靠近水源,安静、阴凉的地方。分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蝌蚪池一般6~8平方米,池高0.8~1米,四周及池底用水泥抹光滑,池底略为倾斜,池边开进出口,池中设置一饵料台,饵料台设在水位线10厘米处,池内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池顶加盖竹箔,以防敌害。幼蛙池要求与成蛙池相同,但池底要求稍作倾斜,池中要设进出口,池水的深度以1~2厘米为宜。成蛙池四周建围墙,墙高1.5~2米,池内要有水池和露出水面的陆地浅滩,场地大小要视青蛙多少而定,场内陆地可种阴生植物,水池6~8平方米,池深1.5~2米,池内放水浮莲,供其栖息、产卵,陆地挖些洞穴,放些瓦片瓦筒,供青蛙栖息防寒。夏季水池要遮阴,池水要经常注换新水,防止水质污染。受精卵孵出蝌蚪后,再过2~3天,待蝌蚪腹部下方卵黄消失开始喂食,开食饵料以熟鸡蛋黄为好,先把熟蛋黄捣碎成小粒,直接投入蝌蚪池,每1000只蝌蚪每次喂1/4个蛋黄,早晚各喂1次,5~6天后,可改喂花生麸、面粉、鸡饲料、鱼肉料等。

蝌蚪饲养密度,每平方米水泥池放养5000只左右,蝌蚪以鳃呼吸,池水的溶解氧对蝌蚪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如发现水质变坏,立即换水。每隔1~3天,换水1次。蝌蚪经60~80天饲养,尾巴消失,长成幼蛙,逐渐由水生变成水陆两栖,此时即可移至幼洼池饲养,密度每平方米500只左右。并可逐渐改喂鲜活的动物性饲料,如红虫、蝇蛆、蚯蚓、小鱼虾等,每天早晚各1次,给饲量按蛙的月龄、水温、季节、密度以及饲料种类而灵活掌握,肉用蛙多给,种蛙3月龄后应稍为控制给饲量。

病害防治 红腿炎:细菌侵入引起,病蛙蛙腿红肿发炎,传染很快,可造成青蛙死亡,一旦发现,要及时隔离。治疗时可将已感染生病的病蛙捞出,放在10~15%的盐水中浸泡5~10分钟,一般可治愈。也可用100ppm的硫酸铜溶液遍洒全池,此药液对成蛙无害,但可杀死杂鱼、小虾和蝌蚪,施药时应注意。小面积蛙池,可先把青蛙移放他处暂放,待本池施药后,药效消失,再移回本池饲养。胃炎:蝌蚪和幼、成蛙均可发生,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病蛙蛙体瘫软,无力跳跃,捕捉时缩头弓背,腿伸眼闭。防治方法:蝌蚪阶段常换水,幼、成蛙阶段要注意蛙池清洁卫生,经常清理残饵,每半月用1~2ppm漂白粉泼洒全池。成蛙可用胃散片或酵母片,日喂2次,每次半片,连喂3天,即可见效。水霉病:蛙体受损伤,伤口滋生棉花状的水霉菌。可用10%紫药水涂刷伤口。脱皮病:蛙背局部或大部脱皮充血,是因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引起。交替投喂多种饵料后,症状即可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