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最近更新:2023-05-09

形态特征 泥鳅呈圆筒状,尾部侧扁。鳞细小,深陷皮内。头较尖,吻突出,口下位,口裂呈马蹄形,唇上有细皱纹和小突起。触须 (barbel) 5对,吻须1对,上颌须和下颌须各2对。眼小,上侧位。背鳍起点到吻端较到尾鳍基的距离长。背鳍条3~7,无硬棘。尾鳍圆形,尾柄上、下缘向外扩展成脊状突起。体表细小鳞,侧线不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末端上侧有一明显黑斑块。背鳍和尾鳍有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鳔细小,分2室。椎骨4+39~41。

生活习性 泥鳅属底栖鱼类 (benthic fishes),栖息于河、湖、池塘、水沟、稻田等淡水水域的底部淤泥中,对环境适应性强,在水温过高或过低时常潜入泥中,较少在水的中、上层中活动。习惯夜出觅食。泥鳅除用鳃呼吸外还可以用肠和皮肤呼吸。当水中缺氧时,便游到水面直接吸进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 后从肛门排出废气。

刚孵化的仔鱼主要以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为食,体长8cm时,主要摄食甲壳类 (crustacean)、摇蚊幼虫 (chironomid larva)、丝蚯蚓、水生昆虫及其幼体、螺蚬类和高等植物种子及碎屑。泥鳅生长适温20~30℃,25~27℃时食欲旺盛,生长迅速。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刚孵化的泥鳅苗体长0.3cm,一个月后长到3cm左右,半年后长到6~7cm; 翌年底体长达13~15cm,体重50~60g,最大个体可长到20cm,体重1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