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病的药物预防

2023-03-06

药物预防 Prevention With Drugs

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减少或削弱病原体的繁衍和生长速度,必要的药物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鱼体、饵料、工具进行消毒是不能疏忽的程序。

鱼体消毒 表现健康的鱼苗和鱼种,也难免带有一些病原体。因此,在鱼苗和鱼种分塘换池时,特别是在大水面放养前,应经过消毒,以杀灭鱼体带有的病原体,减少病原的传染机会。鱼体消毒主要通过洗浴法,即将鱼放在浓度较高的药液里,经过短时间的药浴,杀死鱼体上的病原体。洗浴的容器可用木桶、塑料浴盆、船舱、水缸等,如果鱼的数量较多,可分批浸泡或用密网箱作浸泡容器。若药物浸泡鱼体前能检查出鱼体所带来的病原体种类,然后选定药物,依据鱼体大小、体质强弱、气候、水温灵活掌握浓度。浸泡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鱼的忍受情况。鱼体消毒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食盐,浓度2%~4%,浸洗5~10min,主要防治白头白嘴病、烂鳃病,某些原生动物、三代虫、指环虫等; 硫酸铜,浓度8×10-6,浸洗20min,主要预防鱼波豆虫病、车轮虫病等寄生体表的原生动物病原体; 漂白粉,浓度 (10~20) ×10-6,浸洗10min左右,能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 呋喃唑酮,浓度 (3~5) ×10-6,浸洗2h左右,可预防各类细菌性疾病; 敌百虫,浓度10×10-6,浸洗15min,可预防某些原生动物、三代虫、指环虫病等。

食场消毒 鱼池内设置了食台、食场,鱼类常集中在食场周围摄食活动。由于食物内常有残余饵料,腐败后可成为病原体繁殖的有利条件。进行食场消毒,是一种有效的防病措施。一般常用的食场消毒方法有悬挂法和洒药法两种。悬挂法即将药物放在有微孔的容器中,悬挂于食场周围,使其在水中缓缓溶解,达到消毒的目的。用于食场消毒的悬挂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等。悬挂的容器有竹篓布袋、塑料袋、泡沫塑料块等。塑料袋装药液后,需用针尖在袋上刺小孔,孔的大小和数目应灵活掌握,以药物能在5h以上溶解完为好,而且在悬挂处周围达到一定浓度为依据。泡沫塑料块剪去中央内芯后将药物置于内室中,再用绳捆后悬挂入食场中。悬挂物的数量视鱼愿意进入食场为度。在流水养鱼和网箱养鱼中采用悬挂法进行食场消毒的效果也是很好的。洒药法是每隔1~2周,用漂白粉250g化水在食场周围泼洒一次,消毒效果 较好。

工具消毒 养鱼用的各种工具,往往成为传播鱼病的媒介,特别是在发病鱼池使用过的工具如网具、木桶、木瓢、防水衣等。小型工具消毒可用10×10-6浓度的硫酸铜或浓度较高的高锰酸钾浸泡10min以上, 大型工具可在阳光下晒干后再用。

水体消毒 养殖水体经过一段时间养鱼后,有机物质及悬浮物质增加,水质逐渐恶化,而且病原体也在逐步增加。故此在鱼病流行季节定期进行养殖水体消毒,杀灭水体中或鱼体上的病原体,是防病的有效措施。水体消毒就是在整个养殖水体中遍洒药物。常用的有效消毒药物是生石灰,每公顷1m水深的水体用生石灰375kg。还有许多优良的水体消毒剂。漂白粉 (1×10-6)、漂粉精 〔(0.1~0.2) ×10-6〕、三氯异氰尿酸 (0.3×10-6)、二氯异氰尿酸钠 (0.3×10-6)、氯胺T (2×10-6) 等的杀菌效果较好;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 (5:2,0.7×10-6)、敌百虫 (晶体含量90%,0.2×10-6)、灭虫灵 (0.5×10-6) 等杀虫效果 较好。

饵料消毒 鱼病病原体往往能随饵料带入,因此投放的饵料必须清洁新鲜,经过消毒。植物性饵料,如水草可用6×10-6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min。太阳光下采集的陆生植物可不必进行消毒处理。动物性饵料,如螺蛳、小鱼虾等和商品饵料中拌入少量金霉素或土霉素残渣 (按饲料量的5%比例混合) 即可投喂。粪肥喂鱼前一定要沤烂并每500kg加120g漂白粉消毒处理才能投放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