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鲤鱼

最近更新:2023-02-13

鲤鱼,古称赤鲤鱼,别名鲤拐子、鲤子、河鲤、赤鲤、桃花脊、野鲤等,在湖北省俗称“毛子”,也称龙门鱼等。

简介

鲤鱼

鲤鱼

鲤鱼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的鱼类。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淡水鱼。有白鲤、黑鲤、红鲤、锦鲤等品种,以黄河鲤鱼最为著名,因其两侧鱼鳞呈金黄,体色美丽而鲜艳,号称“金色黄河大鲤鱼”。它生活适应性强,生长快分布广,常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池沼的水草丛生及松软泥底层,因其经济价值高,故成为我国最早、最广泛的主要养鱼类。
目前,我国除野鲤外,还养殖鳞鲤、镜鲤和红鲤等品种,以及各种杂交鲤如丰鲤、荷元鲤、岳元鲤、岳鲤等。

养鲤鱼在我国战国时期已经相当盛行,范蠡在战国末期是越国的大官,他弃官后游于江湖,在齐的陶山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著作《范蠡养鱼经》,距今已有 2400多年的历史。他到陶后,改名朱公,故此书又称《陶朱公养鱼经》。从战国到秦汉,鲤鱼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自唐代以后,鲤鱼饲养方法已传到日本、朝鲜、希腊、罗马等国。目前,鲤鱼养殖业已遍及全世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家鱼。现在,除了西藏外,我国鲤鱼广布于各地水陆、各个水域,向来素有家鱼之首的美称。

远在纪元前十二世纪的殷商时代便开始池塘养殖鲤鱼。据《诗经》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鲤。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蠢竭力主张发展池塘养鲤,他认为:“蓄养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养鱼种竹千倍利”的谚语。周代时,鲤鱼已成为最名贵的食品之一。周宣王讨伐猃狁获胜,特以“包鳖脸鲤”大宴诸侯。《诗经》中也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句子。相传孔子生一儿子,鲁昭公赐孔子鲤鱼,孔子为感激君主的赐予,为其子取名鲤,字伯鱼。孟子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梁代陶宏景认为,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至22O0多年前的汉代,池塘养鲤已很盛行,从皇室到地主,都经营着养鲤业,并从自给性逐步发展至商品性生产。到了唐代,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因而鲤鱼跳上了龙门,成了皇族的象征。朝廷使用的凭信——符,也刻成鲤的形状,皇帝把鲤形佩鱼赐给大臣,用以显示尊荣。于是“养鲤”、“捕鲤”、“卖鲤”、“食鲤”都成为皇族最大的禁忌,违者必处以重罚。在唐代的3O0年间,养鱼户只好另觅养殖对象,逐渐发现最理想的养殖鱼类——青、草、链、鳙“四大家鱼”。唐代以后,虽然恢复了养鲤业,但因鲤鱼生长缓慢,只能屈居配角。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侧扁,口端位,有须2对。鳞大而不规则。背鳍和臀鳍的第三硬棘坚硬,其后缘呈锯齿状。体背青灰色,两侧带金黄色,腹部灰白色,尾鳍下叶桔红色,除背鳍深灰色外,其余各鳍都呈桔黄色。

鲤鱼体高而侧扁,呈纺锤形,腹部圆。头宽阔,吻 钝,口端位,其态呈马蹄形。角有触须两对。眼较小,位于头纵轴上方。鳞较大。背鳍、臀鳍有硬刺,后缘有锯齿。背呈纯黑色,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腹部淡白色。背、尾部鳍基部微黑,雄性尾鳍和臀鳍橙红色。

历史

鲤鱼

鲤鱼

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明代洪武初年,诗人杨基在诗中写道:“春风吹雨湿衣裙,绿水红妆画不如,却是汉阳川上女,过江来买武昌鱼。”清同治年间的《江夏县志》记载:武昌黄鸽矾头出产的鲤鱼“味独鲜美,立冬后腌鱼者争购之,他省呼之曰楚鱼。”黄淮一带更有“没有老鲤不成席”的谚语。古人还把鲤鱼当作书信代用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至今民间还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鲤鱼是勤劳、善良、坚贞、吉祥的象征。以鲤示为吉庆有余的年画比比皆是,“鲤鱼跳龙门”和“追鱼记”的故事更是传为民间佳话。

据说在元代,随着中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商贸往来日益密切,波斯人才将鲤鱼从中国带回波斯。1150年,欧洲十字军东征时把鲤鱼从波斯带往奥地利,以后逐渐传人西欧。

1367年传人匈牙利;1496年传人英国;1560年进人普鲁士,后进入瑞典( 1729年移入俄罗斯; 1830年从欧洲传人美国。如今,鲤鱼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

而鲤鱼作为观赏鱼,相传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在御花园饲养的红鲤鱼。当时有一位大臣余樊学因“代天巡狩”有功,在告老返乡时,皇帝特以红鲤赏赐,令他带回故乡饲养。此鱼形似荷包,故名“荷包红鲤”,为江西委源特产。江西兴国红鲤以及许多地方培养的镜鲤均为后来培育的鲤鱼品种。红鲤早期曾传入日本,二战后改名“锦鲤”,并被作为皇家王室贵族和达官显赫等家庭的观赏鱼。又因饲养于寺院神社,故又称为“神鱼”,象征吉祥、幸福。日本人把锦鲤看成是艺术品,有水中“活的宝石”之美称,并培育出黄斑、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品种。

食疗作用

鲤鱼除食用外,还可以人药治疗疾病,有开脾健胃、利小便、消水肿、止咳镇喘及发乳之功效;肉可治疗门静脉肝硬化、慢性肾炎、咳嗽、哮喘、产妇缺奶、妇女月经不调或血崩等症;血可治口眼歪斜;胆汁能治赤眼痛肿和化脓性中耳炎。

分布

鲤鱼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虽各地品种极多,形态各异,但实为同一物种,惟在西南地区生活着15种地域性种类,其中云南湖泊有11种,2种在广西西江,l种在广西钦江和海南,l种在四川邛海。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快速生长转基因鲤鱼的诞生,使鲤鱼的生长速度提高140%以上,味道更鲜美。转基因鲤鱼的商品化将为鲤鱼的养殖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生活习性

典型的底层鱼类,一般喜在水下层活动,行动虽然缓慢,但反应敏锐,游泳有力,较难捕捉。它善于用能伸缩的吻探入泥土中挖取各种食物,因此使池底及池埂常常形成许多洞穴,并使池水经常浑浊。适应性很强,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如在水温15~30℃范围内都能很好地生长,溶氧量每升在0.5毫克以下也不会窒息。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钓鲤鱼,要以蚯蚓、河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饵的质量已不主要,数量则上升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此时垂钓,应使用面饵、糟食等。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鲤鱼同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习性也有特殊习性。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饵需要、趋氧生存需要决定的。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鲤鱼

鲤鱼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

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大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鲤鱼亦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个来自水面空气。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气压低,天气发闷,鱼不咬钩;大雨刚歇天放晴,鱼则“疯咬”;上风头死水区鱼不爱咬,下风处波兴浪涌,鱼十分活跃;肥水塘如有外来新鲜水注人口,那里是钓鱼黄金带。…··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鱼儿趋之若骛。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鲤鱼也不例外。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为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远离声源。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

繁殖习性

对流水或静水中都能产卵。产卵季节一般是3~6月份,当水温达17℃以上时便开始产卵,18~22℃产卵较多而且集中。鲤鱼是属于分批产卵的类型,第1次产卵后,约经2个月左右的时间,当环境条件合适时便能再次产卵。有些个体到秋季还能产卵,只是数量较少而且分散。鲤鱼的繁殖力很强。卵具粘性,受精卵粘附在水草或其他杂物上进行孵化。在繁殖季节里,只要水温合适就能产卵。如果有流水刺激,则产卵更集中。每逢大雨,雨水四处横流,成熟的亲鱼便群集到有雨水流入的近处,在有水草杂物的地方产卵。

食性与生长

杂食性鱼类,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成鱼的主要食物种类的螺蛳、黄蚬、幼蚌、摇蚊幼虫、水蚯蚓、小鱼虾等,还吃食各种水草、草根、植物果实及植物腐屑等。在池塘饲养,常投喂各类商品饲料和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快,在池养条件下,1龄鱼通常0.5千克左右,2龄鱼1千克以上,3龄以后生长速度降低。常见的个体大小,池养的为1~1.5千克,江河、湖泊中常有2.5~5千克,最大的个体有10~20千克。食性很广,适应性很强,同时能在一切可生存的水体中繁殖,因此它比家鱼更容易饲养,再加上肉质肉味都属上品,人们非常喜爱。

相关词条

鲤鱼的做法
鲤鱼的水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