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潮州鲤鱼舞

2023-03-06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西与福建接壤,是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美誉。潮州拥有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锣鼓、潮州戏等众多“潮”字品牌,而潮州的鲤鱼舞更是散发出悠悠的潮风潮韵。
“雨落落,阿公去闸泊,闸着鲤鱼共苦初,阿公哩欲煮,阿妈哩欲戈……”许多潮州人都记得这首儿时的歌谣,歌中的“闸泊”是旧时潮州韩江的沿江村庄普遍使用的一种捕鱼方法:即以木薯叶、稻穗等作饵料置水流缓慢的湾回处诱鱼吞饵,而在饵料周围设置竹箔进行栅鱼。鲤鱼是闸泊常捕到的鱼,因为它一旦发现饵料,几乎每天都会前来吞饵,而且极易被发觉;这种韩江流域普遍生存的大型鱼类,生命力顽强,也是很讨人喜欢的民间吉祥鱼,城中与乡间大宅檐漏间的滴水、贴门板的年画,常见它的形象,像喜童抱鲤、还有跳龙门——那高峻急湍,鲤鱼奋勇一跃的情境,对在生活中苦苦奋斗的人,既是希望、也是吉兆!可见,潮州人对鲤鱼是非常崇拜的,鲤鱼舞就是一种表现形式。
鲤鱼舞流传在潮州一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潮州久旱无雨,土地龟裂,寸草不长,民不聊生,一条善良的鲤鱼在了解到人间的疾苦后,自告奋勇带领人们去寻找水源,穿越无数高山,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水源,而鲤鱼自己也遍体鳞伤。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恩德,每逢喜庆节日,各乡村、城镇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当地的群众以前大多是渔民,所以跳鲤鱼舞也有祈求出海平安、满载而归之意,亦即为“年年有余”。
鲤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蔑、竹片及铁丝扎成的,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再将圆竹棒的一头插入鱼腹至鱼背顶端为握棒,最后用白布包缝各部位,绘上图案和色彩。握棒,靠鱼的一端为棒头,另一端为棒尾。鲤鱼五条,一条公鲤,称为头鱼,四条母鲤,称母鱼,公鲤身长1.2米,母鲤1米,以短棒为柄,鱼腹安装小电池,眼置电珠,夜间舞鱼,更显鱼眼射光,红鳞闪烁。
鲤鱼舞由男子五人各执一鱼表演,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潜下水底寻找食物,时而相互嬉戏。舞到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全力拼搏,最后高跃龙门。此时观者情绪激昂,全场欢呼喝彩,气氛热烈。鲤鱼舞动时,表演者双手动作幅度较大,步法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跪地、抬腿、跳跃等,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整个表演节奏强烈,一气呵成,具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鲤鱼舞在民间流传有“十二变”和“十三变”两种表演形式。“十二变”主要是表现鲤鱼在水中畅游、嬉戏、比目、寻食等生活情景,至高潮处鲤鱼跳龙门。 “十三变”则在上述表演之后,增加“鱼化龙”、“罗汉伏龙”动作,最后是南派武术对打等内容。
鲤鱼舞在民间流传的同时,也被引入了戏剧表演之中,如潮剧传统戏《荔镜记》和现代戏《七日红》等均有鲤鱼舞的精彩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