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条斑星鲽工厂化养殖技术

2023-03-06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条斑星鲽工厂化养殖的主要技术。从养殖设施、苗种的选择和运输、养殖管理、病害的防治、适时起捕上市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一般放养全长5cm的苗种,养殖10个月体重可达到600~800g,养殖16个月体重可达1200g,养殖前景广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养殖价值,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英文名为Barfin Flounder,又称黑斑鲽,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星鲽属(Verasper Jordan)[1] [2]。俗称“花豹子”、“花边爪”,等,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冷温性大型鲽类,与圆斑星鲽、星斑川鲽齐名。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快,一般放养全长5cm的苗种,养殖10个月体重可达到600~800g,养殖16个月平均体重可达1200g。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外观漂亮优美,体色似松树皮,在日本市场,其售价为1~2万日元/kg,是牙鲆的5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养殖价值,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现将其工厂化养殖的技术介绍如下:

1养殖设施

可利用现有的大菱鲆或牙鲆的养殖设施(养鱼车间、供水系统及辅助设施),利用自然海水或地下水或地下海水兑自然海水,采用流水充气的方式来进行条斑星鲽的养殖。

2苗种的选择和运输

2.1苗种的选择
条斑星鲽的苗种来源,主要是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种。要选择大小整齐、体形完整、无畸形、无白化、游泳活泼、无病害、受刺激时反应敏捷、全长5cm以上的健康苗种。
2.2苗种的运输
2.2.1活鱼水箱车运输
当大量运输、路途遥远时可采用此法。车上带有充气设备,水箱内有方形的塑料箱子,箱子四周有孔,可以透水,箱子整齐的叠放在有水的水箱内,连续充气。每箱装全长4~5cm的苗种300~500尾,一次运输3~5万尾,运输时间可达20h以上,里程可达1000多公里。
2.2.2采用泡沫箱内装塑料袋充氧运输
塑料袋容量一般为20L,装水1/4~1/3,袋内水温10~12℃,装苗种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放入泡沫箱内,盖上盖,用胶带将泡沫箱封口。根据运输路途的近远,适当调整塑料袋内装鱼种的数量。一般3h以内的路程,每袋可装全长5cm的鱼种300~400尾;4~6h的路程,每袋可装全长5cm的鱼种200~300尾;6~10h的路程,每袋可装全长5cm的鱼种150~200尾。
泡沫箱内装塑料袋充氧运输,可采用飞机空中运输、汽车、火车陆地运输及轮船水上运输等多种运输工具运输,其对苗种伤害轻,运输成活率高,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苗种运输方式。
2.2.3苗种运输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运输苗种前苗种要停食24h,将其胃肠内的代谢产物基本排完,使其处于空胃状态;二是,要根据路途的近远、气温的高低等条件,适当降低运输水温(一般为8~12℃),确定合理的鱼种装袋密度;三是,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遮阳和保温;四是,由于条斑星鲽鳞片厚、硬,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颠簸、晃动,防止鱼体互相擦伤。

3养殖管理

3.1苗种的放养及养殖密度
3.1.1苗种的放养
苗种运回入池前,要调整水温、盐度,使苗种入池时温差在2℃以内,盐度差在5‰以内。养殖池水深40~60cm。为防止带入病原及苗种因运输受到的体表伤,苗种入池时应进行药浴,可用0.3~0.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一次,时间0.5~1h,再用10~20mg/L的盐酸土霉素药浴3~5天,每日一次。每次2~3h。
3.1.2养殖密度
条斑星鲽具有较强的聚群及互相叠压的生态习性,低耗氧,饱食后贴卧池底,极少活动,故适宜高密度养殖。一般全长5cm的苗种,放养密度为500~600尾/m2;全长10cm,放养200~300尾/m2;全长15cm,放养100~150尾/m2;全长20cm,放养60~80尾/m2;全长25cm,放养35~45尾/m2;全长30cm,放养30~35尾/m2;全长35cm,放养20~25尾/m2。为促进鱼体的生长,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鱼体的大小及时筛选分养。
3.2水质管理
3.2.1水深
条斑星鲽的养殖属于平面养殖,水位不需要太高,一般保持40~60cm水深即可。
3.2.2养殖池水各项理化因子要求
条斑星鲽属于冷温性底层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较强,能在0~30℃的水中存活,摄食水温为3~27℃,快速生长水温为12~25℃;要求氨氮低于0.02mg/L;溶解氧5mg/L以上;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其适盐范围5‰~40‰,最适范围10‰~30‰;PH值适应范围为6~10,最适为7~9[3]。
3.3光照与透明度
条斑星鲽有正的趋光性,聚群时喜欢在柔和的灯光下面,光照控制在200~500Lux。条斑星鲽喜欢清澈透明的水质,水浑浊时,鱼游动不安,摄食量明显下降、甚至不摄食。
3.4换水量及清洗池子
3.4.1换水量
条斑星鲽工厂化养殖的日流水量与水温成正比,与养成密度也成正比,常温时一般3~5 个全量/日,高温时增到6~8个/日,冬季低温时可减到2~3 个/日。采用地下海水养殖时,日换水量可常年保持3~4个全量[3]。
3.4.2清洗池子
每日投饵后待30~40min,等鱼将池底剩余的饵料摄食完后,再拔掉排水管排水,依靠水流形成的旋转力量,将池中的粪便、残饵及其它污物带走。不干净时,可人工用海绵或毛刷子进入池中清洗池底的污物。
一般养殖30~40d,需要对苗种进行分池、倒池一次,倒出的空池子,要对池底、池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后再用。
3.5适时分苗
在条斑星鲽的养殖过程中,随着鱼体的生长,同一养殖池中的鱼其个体间的大小就会出现差异,这时就需对其进行大小规格的分苗筛选,以保持同一养殖池中的鱼体大小规格一致,利于生产管理和提高养殖效益。分苗一般采用手工筛选的方法进行。
分苗时要注意的事项:一是分苗前要停食1d;二是有病或有寄生虫的鱼不能分苗;三是分苗时操作要仔细、轻快,避免因操作而使鱼体受伤;四是分苗时尽量避开高温季节;五是每次分苗后应对鱼体进行药浴,可用15~20mg/L的盐酸土霉素药浴1~2h。
3.5饵料及投喂
3.5.1饵料品种及质量的要求
条斑星鲽属于底栖杂食性,在自然界主要摄食虾、蟹、小型贝类、棘皮动物、头足类、以及小鱼等。在人工养殖生产上主要是以牙鲆、大菱鲆的饵料作为代用饵料。饵料要求蛋白质在42%以上,脂肪在10%以上,钙为2%~4%,总磷在1.5%以上。主要投喂硬颗粒配合饲料、软颗粒配合饲料及饲料鱼(新鲜或冷冻)均可。投喂的饵料应种类多样,新鲜、无病原生物、无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3.5.2饵料投喂
在养殖过程中 ,饵料的日投喂次数及日投喂量要根据鱼的摄食情况、水质情况而灵活掌握。一般全长10cm以下的苗种,日投饵3~4次,硬颗粒料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3%,软颗粒料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5%,饲料鱼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7%;全长10cm以上的苗种,日投饵2次,硬颗粒料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3%,软颗粒料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饲料鱼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6%。在水温超过26℃或低于10℃时,鱼摄食量下降,应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及投饵量。
有研究表明[4],自然状态下,条斑星鲽从黄昏时分开始自行觅食,黎明4~6点自行觅食能力达到最强,因此每次的投饵时,早晚的两次的投饵量应稍加大,以利于其生长。
3.6定期测试鱼的生长情况
每15~20d随机从各养殖池中取鱼30~40尾,分别测其全长、体长,称其体重并做好记录,根据鱼的生长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管理。

4病害的防治

4.1常见病害
目前,条斑星鲽养殖中的细菌性病害和寄生虫病不多,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病毒性神经坏死症(Viral nervous necrosis ,VNN)。
病毒性神经坏死症(VNN)多发生在3~12cm的条斑星鲽稚鱼上。患病稚鱼脑、眼、口部发红,眼球脱落,无眼侧朝上沉在池底,出现痉孪性异常游动,切片观察可见神经细胞坏死而形成空泡[5]。该病要以预防为主,严格亲鱼检疫,防止病毒垂直感染。
4.2预防措施
条斑星鲽养殖过程中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密切观察鱼的摄食、游动情况及鱼的体色有无异常,及时察觉发病的前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受精卵须用75ppm的碘消毒15min,再用消毒海水孵化。育苗水槽、器具以及培育海水要严格消毒[6];
2)适时调节换水量、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每日定时投饵、按时排水、清除养殖池内残饵、粪便及池底其它污物,确保养殖池水质清新、池底清洁、溶解氧充足、促进生长、减少疾病;
3)要适时对养殖鱼进行筛选及分池,每30~40d倒池一次,以促进其生长,减少疾病;
4)严格控制投喂饵料的数量,提高投喂饵料的质量,丰富投喂饵料的营养成分。投喂的饲料鱼,要确保新鲜,以提高饵料质量;投喂的配合饲料营养全面、颗粒适中、利于消化吸收,促进其生长、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5)定期有规律地对养殖鱼进行药浴及投喂药饵;
6)发现疾病,尽快诊断找出病因,对症下药,连续治疗,直至治愈为止。

5适时起捕上市

放养全长5cm以上的条斑星鲽苗种,经10个月的养殖,体重可达600~800g/尾,经16个月的养殖,体重可达1200g/尾。一般情况下,体重达500g/尾以上时即可起捕上市,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适时起捕上市出售,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上市前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休药期规定,停止用药,并停饵三天。

参考文献
[1] 孟庆闻,苏锦祥,缪学祖.鱼类分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969~970.
[2] 松原喜代松.鱼类の形态と检索[M].柬京:石崎书店,1955,1263~1275.
[3] 郑春波,姜启平.星斑川鲽工厂化养殖技术介绍[J] .科学养鱼,2007,(1):21~23.
[4] 姜英俊.条斑星鲽工厂化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06,23(8):22~23.
[5] Toshikazu Sunuma, Masafumi Amano,keshi Yamanome, Kiyoshi Furukawa and Kunio Yamamor.Self-feeding activity of a pleuronectiform fish, the barfin flounder[J].Aquaculture,2007,270:505~511.
[6] 宋振荣.神经坏死症病毒对长缟鲹仔鱼的感染及在体内的传播[J] .中国水产科学,2003,10(6):46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