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海洋遥感

最近更新:2023-01-28

海洋遥感是指通过航空与航天来测量海水表面的电磁辐射场以达到探测海洋的水色、水温和流浪场等要素的技术。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着手海洋遥感技术研究。首先模拟美国陆地卫星MSS和TM遥感器的波段在河口和港湾进行反射率的光谱测量,建立水中悬浮物质与光谱间的相关函数。其后,利用多波段扫描仪在东海的杭州湾和长江口等开展海洋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浓度和污染监测等不同目的的航空遥感试验,为我国的海洋可见光遥感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我国自80年代初期和中期相继建立了MOAA卫星、GMS卫星和LANDSAT卫星地面站,开始了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的海洋应用研究,如利用NOAA/AVHRR获得昼夜云图测量海面温度、海冰冰情、水色要素等信息为渔场速报和测报服务; 利用GMS/VISSR和昼夜实时云图,获取了云顶风场和云等参数等数据,为海洋飓风和风暴潮等灾害海况预警提供服务; 还利用LANDSAT/MSS/TM提取了沿岸滩涂、悬浮泥沙、叶绿素、珊瑚礁等有关信息,为海岸带的开发提供参考。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制遥感卫星一风云一号系列。1988年9月成功的发射了FY-1A太阳同步极轨遥感卫星,星载5通道的VHRSR扫描辐射计,其中有2个海洋水色通道。其次,用我国自己的卫星获得了我国海区的高分辨率的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和海面温度分布图,并且成功地应用于初级生产率的评估、冰情的预报等。FY-1A卫星中的2个海洋水色通道是我国海洋遥感长足进步的标志。

我国海洋遥感已开始与世界接轨。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杭州地面站获得了美国海星号卫星SeaWIFS的免费接收权。另外,90年代开展了微波遥感器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结果。如利用美国的GeoSAT的雷达高度计数据,开展了海面高度的遥感探测研究;利用现场数据开展了微波散射计测量海面风场模式的研究; 利用微波辐射计开展海面微波测温和大气校正的研究;以及利用星载SAR开展了滩涂环境和水下地形等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我国海洋学家对四种主/被动微波探测器的海洋遥感机理已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1990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FY-1B;1998年发射FY-1 (02) 卫星,载有10个通道VHRSR,其中有3个半海洋通道;并在1999年发射我国专门的海洋水色卫星,星载有10通道的水色扫描仪和4通道的CCD相机;我国台湾省也于1998年发射ROCSAT-1号卫星,星载有6个通道的水色扫描仪OCI。这些卫星计划的实现,将大大促进我国的海洋遥感事业。

我国的遥感技术,已从地面普通光谱仪发展到卫星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 遥感的海域,已从沿岸的河口和港湾发展到整个中国海和其他大洋; 遥感的活动,已从部门和国家发展到国际多边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