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海水鱼类病害的发生特点

最近更新:2023-02-01

目录

发病症状

患寄生虫病的鱼类活动异常,体表黏液增多,体色趋深,有些病鱼体表有白点或烂鳃等症状。患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大多数能表现出典型的充血、烂尾、烂眼、腹水、溃疡等症状。患病毒病的鱼类常表现症状不充分或无症状,即使有症状,往往又难与细菌病症状相区别,直观诊断较困难。

1.淋巴囊肿病

淋巴囊肿病从外观上看近似于体表乳头状肿瘤,病鱼的皮肤、鳍和尾部等处出现许多小水泡状囊肿物。这些囊肿物多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有的带有出血灶而显微红色;囊肿小的仅1~2mm,大者10mm以上,并常紧密相连呈桑椹状。囊肿除发生在鱼体表外,在解剖病鱼时有的发现存在于下鳃丝、喉咙、肠壁、肠系膜、围心膜、腹膜、肌肉、肝、脾等组织器官上,严重患者可遍及全身。这些囊肿细胞是鱼真皮结缔组织中的间叶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肥大而成,一般在100~500nm以上,可为正常细胞大小的100倍以上。囊肿细胞本身为透明无色,但在不同种鱼和光线的反射以及周围色素细胞等的衬托下,常呈现不同的色泽。取囊肿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球形或椭圆形,具较厚而有弹性的膜。

2.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从病鱼外表看,色素沉着,体色加深,两侧条纹明显可见,伴有弥漫性出血;鳞片疏松,鳍膜破裂并见出血,鳃贫血甚至变成白色。有点眼球突出,腹部膨胀、发红、肛门多拖带线状粪便。从病鱼活动状态看,浮游于水面,游动缓慢;有的身体失去平衡,腹部朝上;有的急速旋转乱窜,下沉水底而死亡。解剖病鱼,肝脏贫血,有的颜色异常,出现粉红、黄绿或褐色斑块;消化道白浊,粪便为白色;膀胱内尿潴留严重。组织切片观察,病鱼表皮、肌肉细胞疏松、散乱,有的溶解,肌肉细胞间有血细胞浸润,肝、胰组织种检出病毒包涵体。

3.弧菌病

弧菌病的症状和病变较为多样化,既与不同种的病原菌有关,又随着患病鱼的种类不同有差别。例如,鳗弧菌的感染主要特征是体表皮肤溃疡;感染初期体色呈斑块状褪色,食欲不振,缓慢地浮游于水面,有时狂游或回旋状游泳;中度感染的病鱼,鳍基部、躯干部等发红或出现斑点状出血,肛门红肿扩张,有黄色黏液流出。真鲷、黑鲷、花鲈、石斑鱼及鲆、鲽类等均有发现。溶藻胶弧菌感染可使病鱼胃囊特别膨大,出现“膨胀满症”,甚至使腹壁胀破而脱离鱼体,多见于牙鲆、真鲷、黑鲷苗种期。一种弧菌感染可引起牙鲆仔鱼“肠道白浊症”,患病群体往往聚集于水池的侧壁或池角处,不摄食,游泳不活泼,活动能力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白浊的肠道萎缩,腹部下陷,最终死亡。此外,还有鳃贫血、腹水等症状。鲑科鱼类和香鱼等,在稚鱼期发生弧菌病时,往往不显示症状即出现死亡。

发病时间

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的发生时间虽然有一定的交叉,但仍然表现有季节性特点。寄生虫病危害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细菌病危害在夏季为高峰;病毒病在春、夏、秋季都有发生,而春、秋季节的危害较夏季严重。

危害程度

从危害程度看,寄生虫病常不间断地连续死亡,每天死鱼数不多,比较平均,但累积死亡率却相当高,一般很少暴发流行;细菌病常暴发流行,有明显的疾病发生过程,死亡高峰在一周左右;病毒病大多数暴发流行,短期内死亡率高,一旦暴发,目前仍无法控制。

分析三大类疾病的发生特点,它们对鱼类的疾病发生及其危害并不是孤立的。在春季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夏季细菌病往往较少发生或不发生,因为大多数细菌病是继发性的。寄生虫病防治做得好,使鱼类正常生长,鱼体健壮,抗病能力也增强,为抵御病毒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认识疾病的发生过程以及各类疾病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在养殖过程的不同季节和各个环节上,做好疾病的预测预报和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