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斑节对虾养殖期管理之巡塘观察

最近更新:2023-01-31

养殖期间应自始至终密切注意塘内虾的动态和环境变化,包括观察水体和池底颜色、气味,检查饵料消耗和流失情况,观察虾活动状态,检查堤坝是否安全、闸门是否漏水,以及防病除害等具体事项,以防意外情况发生。因此,认真巡塘察看成为养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经常性工作。

(1)观察水色。水色反映了虾塘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正常的水色包括淡黄绿色、浅茶褐色,有新鲜感,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一般在进水初期即创造优势的水色,之后一直掌握沿用保持这种水色至大虾收成。

一般水色可分成绿色水系与褐色水系。褐色水系养虾要比绿色水系快,但褐色水主要是褐藻类繁殖快,维持稳定时间短,所以用褐色水养虾,在一般养殖业中只有水质管理技术较有把握和经验丰富的养虾技术员才能掌握。

养殖场水色的变化,通常都认为是识别浮游植物(即藻类)消长的根据;此外是微生物及浮游动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轮虫、甲壳类(如枝角类、桡足类)等。

虾塘的水色如果呈深绿色,则是鞭毛藻类等过度繁殖的结果;桡足类多时出现稍泛白色;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时水呈红色;若水色变清,表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如果水清见底而非突然变清,往往是浒苔和沟草大量繁生的缘故。根据水色判断水清程度,结合检查和水质分析来判断水质好坏,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换水量以pH值不改变太多为原则,这样可以保持虾的适应性。水色透明度控制保持在6∶1,就是40厘米。如果透明度少于40厘米表明藻类多,应增加换水量。水色不足有许多原因,如换水量过多、环境不适、有机盐类不足、水温太低、浮游动物太多等。了解水色判别法,可防微杜渐及降低换水成本。

(2)观察池底颜色和气味。正常的塘底无异样气味,如果塘底变黑、散发臭味,表明底质变坏。池底迅速变黑是造成虾塘老化的原因之一。在8~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虾塘有机物沉积而造成池底变黑,在细菌等作用下腐烂分解,不仅消耗大量氧气,还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硫化氢)。在池底黑化严重的地方,虾往往出现中毒状态,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底质条件,否则会因虾鳃变黑、呼吸机能减弱、食欲减退、活动能力下降、体色变暗、甲壳变质、生长停滞而引起死亡。

池底变黑,是因为清池不彻底;投饵量过大或投放已变质的饵料;水体中有大量丝状藻或水草等老化枯死后沉底;池水过肥,换水量不够;蓄水区有较多的有机物,换水时引入虾塘。这些淤积于虾塘中的有机物在细菌等作用下腐烂分解,造成塘“黑化”。在养殖期间,一旦发现虾塘变黑发臭,应严格投饵管理;加大换水量;施石灰提高碱性,或施用适量硫酸铜,以降低硫化氢的含量;使用水车式增氧机,促进氧化,或在“黑化”区加上细土,起到吸附硫化氢的作用。用硅酸铁(炼铁炉废渣)按每平方米“黑化”区1~1.8千克的比例撒入池底,能迅速消除池底产生的硫化氢,起到降解毒性的作用。一个生产周期使用2~3次,对提高虾的成活率和生长率都有好处。

(3)观察饵料消耗情况。饵料消耗随虾个体增长而增大,但环境的突变(水温过高、水质差或盐度突变、饵料质量差)也能引起对虾摄食量的下降。投饵后3小时左右,如果虾胃肠不饱、空胃比例过大、虾群沿池边觅食,表明池内饵料不足;如果残饵数量突然增多,表示虾生活状态反常,应及时分析,采取措施。一般同一虾塘,虾的大小应趋于一致,如果个体大小悬殊,出现“两极分化”,其原因主要是投饵不足,饵料质量差所引起。如饵料质量高、投饵适当,则虾体生长快速,个体大小均匀。在饵料质量保证,但数量不足时,个体健壮的虾竞食力强,生长就快;反之,竞食能力差的,个体生长缓慢。若投饵不足的情况继续下去,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就会出现个体明显差异,导致相残现象发生。在个体参差不齐、大小悬殊的虾塘中,虾的产量和质量都不甚理想。

在同塘虾体相差达2厘米以上时,可采取限制性喂食措施予以补救。在对虾饵料缺乏的情况下,先少量投喂营养价值差的饵料(如花生饼、低值配合饲料),让竞食能力强的大虾先消耗这部分饵料。然后紧接着投喂营养价值高的饵料如鲜贝或杂鱼),竞食能力强的大虾在处于饱食或半饱食状态下食欲降低,竞争能力差的个体能够分食到营养价值高的饵料。使用这种方法可使塘内的虾体“两极分化”得到缓和,从而提高虾体的质量水平。

(4)观察虾体活动状态。健康的虾体光泽晶亮,鳃腔清洁,心脏跳动有力,甲壳富有弹性,鳃叶为肉白色,手握时挣扎感强,静息时头部高仰,附肢支撑有力,对周围刺激反应灵敏,难以用手捕捉到。虾体在塘内游泳时快速而平稳,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若不受惊扰,一般不跳跃。如果跳动频繁(非人为因素干扰),有可能是有敌害追逐或水质不好。如发现虾体大量浮动于水面吞咽空气,游泳迟钝、方向不定,时而眼睛和触角露出水面,遇刺激也不能起跳,表明塘中严重缺氧,此时会见到大量虾体浮头。浮头严重时会造成虾群大批死亡。浮头多见于夏季高温,且易在下半夜到黎明前后发生,严重时在白天也有出现。

(5)水环境测定。为了及时了解水质情况,要经常定时进行水环境测定。养殖期间的水环境测定内容,包括水温、盐度、酸碱度(pH值)、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硫化氢含量以及水的透明度等。其中短期效应比较大的因子,如水温、溶解氧等,养殖者必须每天都进行测定。水环境各因子的要求已在本节水质管理中叙述,这里不作重复。

(6)虾体的生物学测定。定期进行对虾生物学测定,是掌握对虾数量动态、生长趋势所必需的手段。通过测定可反映出所采取的养虾措施是否有效,以便及时改进养殖管理方法。如改善水质条件,调整投饵量,改进饲养方法,同时也可为估计产量提供科学依据。①生物学测定可以每10天进行一次,内容包括对虾的生长情况、虾胃饱满度、虾数量变化,以及观察虾的性比例、蜕皮、病害等情况。②生长测定一般10天测量一次体长,必要时也可5天测量一次,应在虾塘内多点随机采样,测量50~100尾,算出平均体长。这项工作最好在早晨或上午进行。③体长的测量标准是从虾的眼柄基部至尾节末端。测定体重一般不必单个称重,可将样品放在一起,后提出水面,漏去水分,称一下全重,算出个体平均重量。④检查和统计胃饱满度,目的在于了解虾的摄食情况和对所投饵料的喜食程度,以便调整饵料数量,提高饵料质量和改进投喂方式与方法。投饵后需要检查残饵情况,根据虾胃的饱满度估计虾塘内饵料的多少和虾的摄食强度。因此,养成期应注意观测虾胃的饱满度,统计各胃级所占的比例。根据胃含物所占胃体的比例,胃饱满度一般划分为4级,即饱胃(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胀)、半饱胃(胃含物约占胃体的1/2,或占全胃,但胃壁不膨胀)、残食胃(又叫少胃,胃含物不足整个胃体的1/4)和空胃(胃内没有食物)。一般投饵1小时后应有半数虾达到饱胃或半饱胃状态,否则可能是投饵量不够或饵料质量存在问题。测定胃的饱满度,除观察、统计各胃级所占比例外,有条件时还应分析胃含物的成分。因有时在饵料不足时虾也会以底泥或藻类为食,也能使胃处于饱满或半饱状态,这样就不能反映人工投饵的效果,值得注意。

(6)虾塘内虾数量的估测。测定虾的数量是养虾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能及时发现数量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阻止虾数量的不稳定性。要准确地估计出池塘中虾的数量是有困难的,因虾在虾塘内分布是不均匀的,虾并非一直停留在池中的某一处(一般塘的四角和沟内虾最多)。有经验的养虾人员往往可以根据虾群游动或启闸纳水引起窜跳情况,夜间带着灯火沿着塘边观察顺着塘边游动虾群的数目,大体估计出虾的数量。

(7)收虾时间。何时收虾应根据当时当地虾的生长情况。一般养殖后期虾体重增长较快,产量会相应增加,收虾不宜过早,也不宜太迟,迟了贻误收获时机也会造成损失。收虾时间还要根据虾的体长、水温状况、饵料供应和潮汐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

①虾的长度与重量:一般规定体长在12厘米以上,体重在20克以上才符合商品规格,价格也高;体重达不到要求,价格低,而且差价悬殊。因此,一般要求体重20克以上的虾占70%以上,方可收成。

②水温状况:在水温降到16℃以前收完。

③饵料供应:养成后期要求多投喂鲜活饵料,尤其是贝类为好,利于强化育肥,促使虾体色泽鲜艳。

④潮汐情况:大多收虾是在新月或满月时最活跃,也就是说,大汛潮对虾活动较强,在此期间收虾比较容易。有的虾塘建在中潮区的中、下部,受潮汐影响,在小汛期往往放水不干,所以要选择在大汛期放水收虾。大汛期虾容易蜕皮,所以收虾前要检查虾的蜕皮情况。

(8)收虾方法。

①放水收虾:一般运用最广泛的收虾方法是闸门挂网放水收虾。收虾前,先从闸槽中取出粗拦网框和滤水网,安上收虾的长形锥网。锥网由网衣和网袋组成。网衣的网目以3~4厘米逐渐缩小到2厘米,网袋网目为1厘米。网袋底端系绳,可灵活开闭。整个网身长为网口宽度的4~5倍。收虾一般在退潮时进行,利用水位落差,提起底部闸板。虾入网到一定数量时,拉起网袋,解开系绳,将虾倒入事先备好的箩筐运走。如此反复操作,直到虾收完为止。一口虾塘最好一次收完;大塘一次收不完的,可分几次收虾,但在一次收虾之后,应向塘内徐徐进水,注意避免池底污物泛起窒息虾体,使虾池保持一定水位,待落潮时再放水收虾。

②电网收虾:用小船上安装一台小发电机,船尾挂一张拖网,网口上装有电极。小船开动后电极通电,虾受电刺激跳起进入拖网,即可捕获。

③定置网:利用虾早晚沿岸徊游的习性,于岸边张网,使虾自行游入而捕获。

④手抛网:在虾池一定点投饵诱集后,利用手抛网捕获,此法需要在虾的数量不多时使用。

⑤吊网:把饵料放在吊网中诱捕,捕获量不多。

⑥囊网:虾易潜伏池底泥沙中,利用囊网拖曳时,易在网口过后才跳出来,而无法捕获。于虾拖网之底网前装置电线,拖曳时加以放电,使虾受刺激跳出而加以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