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的日常检查

最近更新:2023-01-31

对虾养殖技术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巡池一次,仔细观察养殖池环境变化、水色、南美白对虾活动、安全状况,做好记录。检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养成期应经常进行病原生物检测

重点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和弧菌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通常使用核酸探针、PCR技术。发现对虾WSSV潜伏感染,最主要是保持水环境稳定,强化对虾营养。如难以控制病情发展,应及时收虾。对养殖池水环境中的弧菌,应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TCBS平板培养计数,作环境中的弧菌数量变动监测。养殖池水环境的弧菌数量控制在103cfu/毫升以下。

2.清除养虾池周围的蟹类、鼠类

滩涂蟹类是WSSV的主要携带者,并且可因感染WSSV而死亡,是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重要传播者。鼠类常在虾池边搬移死虾,可能造成池间病原相互传播。

3.测量水温、溶解氧等水质要素

每日日出之前及16时测量溶解氧、水温、pH值。每日测一次透明度,不定期测池水盐度变化,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

4.水环境指标

下表适用于我国的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

环境参数 适宜指标 变化范围
溶解氧 5毫克/升 以上 短时间不得低于4毫克/升
总碱度 80-120毫克 不低于20毫克/升
PH值 7.8-8.6 日波动不得大于0.5
非离子态小于0.1毫克/升 总氨氮不得大于0.6毫克/升
透明度 30-40厘米 20-40厘米
盐度 5-30 1-35,日波动不大于5

养殖池内溶解有机物、细菌量较多时,水受搅动易发生泡沫。因此,增氧机开动后,水面不形成大面积泡沫堆积,可作为水质良好的重要指标。

5.观察对虾活动及分布

正常情况下,对虾在池底索食。如发现沿池边长时间定向游动,属于不正常情况,说明缺饵料或池底不适。少数虾在池表层水面无方向缓慢漫游,时沉时升,应捞出检查是否发生疾病。注意发现病虾及死虾,发现少量病虾、死虾及时捞出,检查病因、死因。

6.对虾生长情况

每5~10天测量一次南美白对虾生长情况。可测量对虾体长,也可测量体重。对虾体长是指从对虾眼柄基部到尾节末端的长度,每次测量随机取样不得少于50尾。测量体重可捞取不少于50尾的对虾,一次称总重,再计算平均尾重。对虾生长速度,因对虾大小、水温、饵料有较大差别。我国目前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旬生长速度应该在1.2厘米以上。90日龄体重可达18~19克,110日龄达20克。在28~30℃条件下,放养10毫米的虾苗,养殖70~80天可达到25尾/500克。南美白对虾蜕皮周期为4.5~34天,平均12.5天。每次蜕皮,头胸甲增长的范围为0.2~1.4毫米,平均0.7毫米。每周体重增长量为体重的6%~55%,多数为20%。南美白对虾雌、雄性的生长速度差别不显著。

7.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

一般对虾体重在10克以前,投饵量占体重的8%~12%;体重10~15克,投饵量占体重的4%~8%;体重16克以上,投饵量占体重的3%~4%。每天分4~6次投喂。投饵量应根据对虾的摄食情况来确定,虾食多可多投,少食则少投,不食则不投。而摄食情况如何应根据投饵后的检查,一般采取在虾池设置小缯网及下塘验料相结合,前期以3.5~3小时、中期以2.5~2小时、后期以1小时食完为好。

8.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

体长3~6厘米的小虾可使用已知面积的小抬网,在池内多次多处抬网捕虾,凭经验估测存池尾数。体长6厘米以上的对虾,可用旋网捕捞,抽样定量。在池内多点打网,按池内对虾分布抽样。根据捕到的虾数,利用如下公式,求全池虾数。

全池对虾尾数=〔每网平均对虾数/旋网撒开面积(米2)〕×虾池面积(米2)

另外,应注意闸门、沟渠、池坝安全,严防纳入其他虾池死虾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注意增氧机运转是否正常,雷雨天注意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