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苗火车运输

最近更新:2023-04-03

鱼苗火车运输是解决“南鱼(苗)北调”的极好方法,其运量大,运距长,运输成本低。

技术要求

经火车运输的鱼苗必须选择那些体格强健、未染疾病的鱼苗。鱼苗在出塘装车前一段时期要拉网锻炼,以汰劣存优。具体做法是,每隔一星期将池塘内的鱼苗拉起集中囤养1小时后又放散,如是这样2~3次。装车时,力图做到鱼苗大小整齐,个体游动有力。运输途中一旦发现鱼苗有患病应及时采取药物等措施救治,所以在运前应配备好消炎片等药品。运输鱼苗的车辆应选择有通风窗的木底、木侧壁的栅车。其优点是,通风性好,便于鱼苗水池的水体增氧。另外,隔热保温性好,能保证车厢内的鱼苗和押运人员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小。在装鱼苗的车厢内两头各搭建一只大鱼苗水池,要求支撑鱼苗水池的支架为角钢材,推荐应用结构合理,具备高强度、高刚性的金属整体支架作支撑,以抵御车行途中强大的水体冲击力。合理布置空间和安装固定运输鱼苗用设备。采用一般方式运输鱼苗时,要将押运员居住间布置出,并将人工增氧用竹竿和桶盆吊装好,以便于增氧工作和避免伤人为妥。如果采用机械设备运输鱼苗时,则更应合理布置设备及押运人员居住空间,牢固设置于车厢内。装运鱼苗前要调试好机械设备,并备好途中维修工具和备换件。选择好水源,装运鱼苗以选择无污染的江、河、湖水为最宜。如果仅有自来水源,则须加入适量的大苏打(硫代硫酸钠)以除去水中的氯,其后才能装运。应尽量避免使用井水源。根据时节的变化,综合考虑运输鱼苗全过程的气温变化情况、鱼苗运输品种、鱼体大小、路程远近(运时长短)、增氧方式等诸多因素来决定鱼苗的装运密度。

鱼苗装运密度参考表(每米3水体)

方式 人工增氧 机械增氧
春片
夏花
乌仔
水花
25~30千克
1.5~2万尾
2.5~3万尾
12~18万尾
40~50千克
2.5~3万尾
4~5万尾
25~30万尾

设备要求

鱼苗运输有人工增氧和机械设备增氧两种方法。人工增氧方法是在棚车皮内用木、竹材料搭制帆布水池,其中装入鱼苗进行浮筒(或木桶)人工增氧,或组合推板人工增氧。此法增氧效果较差,运苗车辆途中须多次靠站加水和换水,运时延长,鱼苗普遍死亡多,成活率低。且由于木、竹结构鱼苗池框架,易倒塌,经常发生车辆侧板涨裂等事故,现已逐步淘汰。机械设备增氧方法已得到推广应用,由水科院渔机所研制的“HYT—60A型鱼苗鱼种火车运输保活装置”,在棚车内应用金属整体支架搭建两只鱼苗水池,并配置机械增氧设备,保证了鱼苗运输过程的必需供氧和水质稳定。此法的特点是,鱼苗池稳固安全,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且押运人员大大减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鱼苗运输的成活率普遍提高到9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途中管理

增氧:人工增氧法以击水达到增加水体溶氧的目的,为了不伤害鱼苗,击水不能太猛太急,以保证鱼苗不浮头为宜。机械设备增氧法,在布置安装可靠的前提下,按时对动力机加添燃油和滑油,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机械设备正常工作,鱼苗池的供氧即能满足,水质也能有效控制,运苗成活率就很高。鱼苗在运途中不断的有排泄物产生,以及部分死鱼腐体和喂食剩饵的存在,这些有机物的物化作用会使水质变差,换水可改善水质。铁路沿线火车站一般不具备直接上江、河、湖水的条件,只有自来水供应。为此,押运人员应全面了解运途中每个上水站的水质情况,酌情安排,以便换好水。一般情况下,水源仅为自来水时仅可更换鱼苗池的1/4~1/5水体。当自来水的水源为未处理过的井水时,则避免使用。换水时以做到水温变化不超过3℃为宜。应用机械增氧设备运输鱼苗,途中一般不需换水,仅在帆布袋漏水多的情况下补足水。鱼苗运输途中一般以鸡蛋黄和麦粉作饲料。“水花”鱼苗喂蛋黄,始运头两天每天以1次2只为宜,运输第三天后每天4只蛋黄以两次喂为宜,最多喂食每天不超过8只蛋黄,否则剩饵污染水质。“乌仔”、“夏花”鱼苗喂麦粉,整个运程只需喂食4~5次,以到达前方加水站3~4小时喂食最佳。“春片”运输途中不喂食。实现机械增氧的鱼苗运输,途中喂食需停开机器10~15分钟。鱼苗运输途中,难免有死亡。对于装车时碰伤和原本体质不强而自然死亡的鱼苗以及因运途中患鱼病而死亡的鱼苗应及时清除车外,以免其腐烂而造成水质变坏感染更多的鱼苗死亡。

鱼苗经火车长途运输到达终点站后,应及时组织人员卸车,用尼龙袋装水和鱼苗,充氧结扎,以汽车或拖拉机运至养鱼场,解袋将鱼苗放入池塘。同时将车上运输设备卸下,整理清洁并装箱,办理托运手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