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秋刀鱼

最近更新:2023-01-29

秋刀鱼 Cololabis saira;pikesaury

俗称竹刀鱼。硬骨鱼纲、颌针鱼目、竹刀鱼科。系冷温性近海上层鱼类。体细长而侧扁。头较长,背面平坦,中央有1微弱棱线,吻端尖突,略呈喙状。口前位,前部平直,后部微斜裂。上颌短,呈三角形,下颌延长。齿细小,两颌各1行,前部较集中,后部少或无。眼较大,侧位,稍靠上。鳃孔较大。尾部长稍大于体长的1/3,后部细长。背鳍1个,位于尾部,第2—4鳍条最长,向后渐短,末端后方具6个游离小鳍。胸鳍短宽,侧中位,鳍条上部几根较长,下部近相等。腹鳍小,位于鳃盖后缘与臀鳍起点之间中央偏后下方。臀鳍基底稍长于背鳍基底,始于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末基近相对,其后方有6个游离小鳍。尾鳍叉形。体被小圆鳞,易脱落。有侧线,近腹缘。体背青黑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侧胸鳍上方有2—3行鳞片宽的橄榄色纵带,向后延伸并渐窄。背鳍和小鳍及尾鳍浅灰褐色。胸鳍浅灰色,基底呈黑色。臀鳍和小鳍及腹鳍白色。体长一般为30厘米左右,大者可达40厘米。栖息于水域上层。具有洄游性和趋光性。性活跃,常在表层活动,有时跃出水面。产卵场位于日本海南端。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浮游生物。1—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3—4月。主要分布于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偶尔进入黄海、东海。肉味鲜美,可鲜食,亦可加工咸干品。药用食疗价值较高,具有扩张血管、防止血液凝固及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

秋刀鱼背鳍10—12;小鳍6—7;臀鳍12—14,小鳍6—7;胸鳍Ⅰ—12;腹鳍6。侧线鳞128—148;鳃耙32—43。体长为体高6.3—8.7倍;为头长4.3—4.6倍。头长为吻长2.5—4.6倍。体细长,侧扁。头中等大。头顶部至吻端平坦,中央有一微弱棱线。吻端稍突出,近似喙状。眼较大,侧上位。眼径大于口裂,口小,前位。下颌较上颌稍长,上颌呈三角形,两颌具微小而短的齿,排成一列,较稀疏,齿集中在前部,后部极少或无。鳃盖骨后缘圆滑无刺。鳃孔宽大。鳃耙细长。头顶部、鳃盖部及体均被圆鳞。侧线低位,几近腹缘。背鳍及臀鳍后部的鳍条游离成小鳍。体背青黑色,体侧及腹部呈银白色,体侧胸鳍上方有2—3行鳞片宽的橄榄色纵带,体后部到尾鳍基部带渐窄。体长350mm。系海洋冷水性大洋上、中层鱼类。在海洋表层附近水域集群性的游动,进行季节性洄游,冬季进入低纬度海域,夏季返回高纬度海区。常进入黄海冷水团海区。以浮游性甲壳类等为食。喜光性较强,夜间用灯光诱捕,白天可采用荫凉网捕捞。通常腌制成干品,味道鲜美,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中国黄海(辽宁沿岸);国外见于日本、朝鲜、美国沿海的北太平洋海域。

目录

简介

秋刀鱼秋刀鱼

秋刀鱼
学名:Cololnbis snira
英文名:Pacific Saury
属领针鱼亚目,竹刀鱼科,秋刀鱼属,又称竹刀鱼.体型细圆,棒状;背鳍后有5一6个小鳍,臀鳍后有6一7个小鳍;两颇多突起,但不呈长缘状,牙细弱;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银从色,吻端与尾柄后部略带黄色。

说明

秋刀鱼属中上层鱼类,栖息在亚洲和美洲沿岸的太平洋亚热带和温带的190 – 580N水域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温带水域,是冷水性涧游鱼类,适温范围为10一24’C ,15一18C虾类和卜足类,其次为鱼卵,挠足类为其比较稳定的饵料,摄饵活动主要在白天,夜里基本上不摄食.摄饵时的最适温度为15-21;0

日本太平洋一侧的秋刀鱼从8月到12月在北海道至东北地区南下徊游到达日本南方水域.从2月至7月进行北上徊游,到达北海道至千岛外海秋刀鱼

特点

体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味道鲜美,所以蒸,煮,煎,烤都叮以,而且价格便宜(在日本产地市场的销价每公斤70-90日元之间).从上海水产大学对秋刀鱼营养成分分析来看,秋刀鱼蛋白质含量为20.7%

秋刀鱼
秋刀鱼
秋刀鱼秋刀鱼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