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异鳞蛇鲭

最近更新:2023-01-29

异鳞蛇鲭     L.flavobrunneum (Smith);Different scale escolar

背鳍Ⅸ,16—18+6;胸鳍15—16;腹鳍Ⅰ,5;臀鳍15—18+5。体长为体高4.0—4.2倍,为头长3.6—3.7倍。头长为吻长2.5—2.6倍.为眼径6—7倍。

体纺锤形,稍侧扁,尾柄后端较细,每侧具1个强隆起嵴。头中等大,吻较长锥形,眼中等大,侧上位。两颌齿尖锥形排列疏松,上下颌前端有2对犬齿,犁骨腭骨具齿。体被异形鳞,栉鳞与圆鳞相混杂,侧线有波状弯曲。为环热带大洋鱼类广布种。

生活于深海区,夜间追食小鱼,游于海面,在我国4月份性成熟,体长可达1.5m左右,体内脂肪多,可做医药用油或炼油原料。异鳞蛇鲭的蜡质比较高,脂肪含量高,脂溶点高,进入人体内不易被溶解,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腹泻。国内分布于南海诸岛;国外分布于日本至澳大利亚,向东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向西到非洲东岸的印度洋海域,还分布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岸地区。

提示

针对目前油鱼冒充鳕鱼事件,水产百科提醒,其实现在市面上只要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鳕鱼”,都不是真的,真正的鳕鱼,哪怕是最便宜的,批发价格也至少在每斤百元以上,而且鳕鱼大部分出口,而稍好些的银鳕鱼,价格在数百元每斤。

首先看肉质,肉要是白色就是鳕鱼,皮肤灰色中间有白点,这种情况一般是去鳞的鳕鱼。油如果去鳞的话是棕色或者黑色,又因为它肉质含有大量脂肪和蜡质,所以油浸出来成黑色,或者氧化成了褐色,如果有皮的话也比较粗糙。

相关报道

棘鳞蛇鲭异鳞蛇鲭的两种鱼,俗称“油鱼”。这种鱼脂肪含量高,且含有蜡质,不易被人体溶解和吸收,部分人食用后可能出现腹泻。油鱼冒充鳕鱼一事,自2007年起已见诸各地报道,但至今也未销声匿迹。

禁止食用入口的国家

因为油鱼容易引发腹泻,由于引发腹泻的机制未完全明确,油鱼已被全世界多个国家列入禁止食用名单,不少国家禁售或不建议国民食用油鱼。
美国:曾于上世纪90年代禁运该鱼,现已经解禁,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然反对进口和州际交易油鱼。
日本:厚生劳动省列油鱼为“有毒鱼”,禁止入口。
欧盟:出售蛇鲭科鱼制品时,须以包装形式出售;必须加上适当标签,提供有关烹调方法的资料;必须标示有关鱼类可造成肠胃不适的风险;标签必须附有学名及俗名。
意大利:官方列为禁止入口鱼种。
澳大利亚:公告为不建议食用鱼类。
新西兰:政府建议业界不要供应连皮的油鱼予食客,食肆应告知顾客有关的健康风险。
加拿大:建议不要大量食用;采用能去掉部分鱼油的方法调制,减少潜在风险。
新加坡:政府要求业界必须正确标示两种鱼类,并建议采用烤的烹调方法,减少当中的油分。
英国:英国食品标准局于2001年及2003年发出警告,指示食物供应商,勿将油鱼与相似的鱼类混淆。
中国香港:2007年8月,食物安全中心推出《有关识别及标签油鱼/鳕鱼的指引》,建议所有入口商都应将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俗名定为“蜡油鱼”和“oilfish”,同时不可使用“鳕鱼”等其他俗名,以供业界和消费者分辨。
目前,我国并没有对油鱼这样鱼类有禁止或者限制食用的规定,只对河豚等极少数鱼类下了限令。

异鳞蛇鲭(油鱼)和鳕鱼的区别

如何辨别油鱼和鳕鱼 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