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黄鳍金枪鱼

最近更新:2023-01-29

黄鳍金枪鱼(黄鲮甘)     T.albacora(Lowe);Yellowfinthunny
背鳍ⅩⅢ—ⅩⅣ,13—14,小鳍9;臀鳍12—13,小鳍9;胸鳍34—37。尾鳍34。鳃耙8—10+19—21。体粗壮,全身被鳞,胸甲鳞大。颊部有栅状褶。侧线呈微波状,有鳔。第一背鳍棘短,第二背鳍鳍条显著延长,呈镰刀状,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略后。胸鳍末端可伸达第二背鳍下方。头、背部蓝黑色,体侧及腹部灰白,颊部、各鳍、尾尖黄色,小鳍艳黄色。幼鱼体侧有灰白色横带,成鱼消失。为大洋性洄游鱼类。常集群活动于水的中上层。体大型,以头足类、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为重要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我国仅产于南海。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基本资料

黄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

中文名称:黄鳍金枪鱼

英文名:Yellowfin Tuna

俗名:黄鳍金枪鱼、黄鳍鲔。

中国台湾名称:黄鳍鲔

日本语名称:キハダ

英语名称:Yellowfin Tuna

外形特征

黄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

大的可达2米,重100千克以上,鳍呈黄色,体型呈瘦流线型。大的可达2米,重100千克以上,鳍呈黄色,体型呈瘦流线型。渔场与大眼金枪鱼相同,鱼肉粉红色,在美国以其高蛋白、低脂肪而受人们欢迎。是常见的制作金枪鱼生鱼片鱼种。

分布区域

黄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水域。在中国,仅分布南海和东海。 主渔场在赤道的北纬35度间海域,是捕捞量最多的金枪鱼种类。

资源量

从60年代中期产量稳步上升1965年25万吨,1970年达33万吨,1975年增至58万吨,如今则达到了80万吨。不少学者认为资源还是可以的, 但不宜进一步增加捕捞力量。中国南海区的金枪鱼种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长期以来,这一资源为台湾、日本所利用, 中国其他各省很少从事捕捞。南海海区年产量约5万吨。

生活习性

大洋暖水性名贵上层鱼类。黄鳍金枪鱼属于大洋性鱼类,一般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水域中,它的主要栖息活动范围通常在50m~250m水深处,其深度也取决于季节和海平面的不同区域。[2]

繁殖习性

成鱼体长最大可达3米,体重可达225公斤。幼鱼生长范围迅速,成鱼显著减慢。雌雄性比约为1:1.3。3-6月在西、中沙海域的黄鳍金枪鱼性腺均已成熟,并开始产卵。成熟时的最小体长为1米,产浮性卵,卵粒各分离。卵小,具油球,卵粒为0.9-1.04毫米。怀卵量在200-800万粒之间。体长1米左右的雌鱼怀卵量为200万粒。在水温26℃, 经24-36小时即行孵化。一个产卵季节中雌鱼多次重复产卵,属分批产卵类型。它在低纬度海区, 全年皆可产卵。属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中、小型头足类、鱼类、端足类、长尾类、短尾类等, 间或摄食少量藻类。

其它事项

濒危等级:名贵
产品:鱼肉粉红色,在美国以其高蛋白、低脂肪而受人们欢迎。是常见的制作金枪鱼生鱼片鱼种。
保护措施:从渔获量和生物学我研究其资源尚未受到破坏,但近年10年来, 菲律宾渔船经常在苏禄海和莫罗湾滥捕黄鳍金枪鱼幼鱼,从长远讲对资源肯定有影响,今后应展开这方面的调查,并和菲律宾有关部门共同商讨保护对策。

价值评价

结果显示,黄鳍金枪鱼背肉粗蛋白含量高达24.88%,脂肪含量仅为0.0387%,灰分含量为1.71%。根据1973年FAO/WHO推荐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对黄鳍金枪鱼背肉进行评价,氨基酸评分为9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赖氨酸含量为81.02mg/g,甲硫氨酸含量为54.81mg/g。游离的呈味氨基酸如组氨酸(肉香味)、甘氨酸(甜味)、谷氨酸(鲜味),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75.94%、1.25%和1.7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0.95%,其中EPA和DHA分别占6.90%和36.38%。此外,还检测到奇数碳脂肪酸,如十五碳脂肪酸和十七碳脂肪酸。可见新鲜黄鳍金枪鱼背肉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上等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