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最近更新:2023-03-14

目录

正文

水生脊椎动物的附肢。鳍分两类:一类是不成对的奇鳍,如背鳍臀鳍尾鳍;另一类是成对的偶鳍,即胸鳍和腹鳍(见附肢骨)。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臀鳍长的,还可以帮助游泳。尾鳍主要起推进和转向的作用。偶鳍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
鳍的结构  鱼鳍中有鳍条支持。硬骨鱼的鳍条可分为鳍棘和软鳍条两类。前者为坚硬不分枝、不分节的棘,后者柔软分节且末端往往分叉。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的类别及数目等,在鱼的分类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背鳍和臀鳍和鳍棘和鳍条的数目,分类记载上是不可缺少的。在分类学上,鱼鳍的记载以鳍式来表示。鳍式中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大写的罗马字代表鳍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的数目。鳍棘与软鳍条连续时以“-”表示,鳍棘或软鳍条的数目范围以“-”表示;背鳍若分离时,则以“,”间隔开。例如:
鲤鱼的鳍式:D.Ⅲ-Ⅳ-17~22;A.Ⅲ-5~6;P.Ⅰ-15~16;V.Ⅱ-8~9。
鲻鱼的鳍式:D.Ⅳ,Ⅰ-8;A.Ⅲ-8;P.16~17;V.Ⅰ-5;C.14。
鲻鱼的鳍式表明:有背鳍两个,第一背鳍有鳍棘4,无软鳍条,第二背鳍有鳍棘1,软鳍条8;臀鳍有鳍棘3,软鳍条8;胸鳍有软鳍条16~17;腹鳍有鳍棘Ⅰ,软鳍条5;尾鳍有软鳍条14。尾鳍的基本类型有3种(见图):①原型尾。脊椎骨的末端平直地伸入尾鳍中央,将其分为完全对称的上、下两叶。是最原始的类型,见于圆口纲,现代鱼类只在胚胎期或早期幼鱼可见到。②歪型尾,脊椎骨末端向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将尾鳍分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半,一般上叶较大。见于鲨、鲟等鱼。③正型尾,脊椎骨末端向上翘,但仅达尾鳍基部,尾鳍外形上、下两叶是对称的,内部则不对称。见于大多数硬骨鱼。

鳍

鳍的适应发展  鱼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平衡和帮助游泳,但在特别的环境条件下,鳍转化为多种多样特殊功能的器官,如摄食、吸附、呼吸、生殖、滑翔等。的第一背鳍特化为细长的钩竿,末端膨大,以引诱鱼虾。鱼的第一背鳍变化为卵圆形的吸盘,借此吸盘吸着在其他鱼体或船只上。生长在溪谷急流中的爬岩鳅,其胸鳍和腹鳍连合成一个大吸盘,可以吸附在岩石上,以免被急流冲走。鳍可特化为辅助呼吸器官。在成鱼和幼鱼均能看到,如孵化不久的黄鳝有一对枝状胸鳍,其上密布血管,作为幼鱼的主要呼吸器官,到鳃成长后,胸鳍就逐渐退化。雄鲨和鳐的腹鳍内侧延伸出一对棒状交接器,叫鳍脚,与此相联系,这些软骨鱼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的。飞鱼的胸鳍特别长大,展开似翼,当鱼跳出水面时,可以展开胸鳍作滑翔之用。
鳍的比较解剖  圆口纲动物(如七鳃鳗)只有奇鳍,包括两个背鳍一个尾鳍。偶鳍还没有出现。尾为原型尾,尾内、外均属对称的。
软骨鱼(如鲨)已有偶鳍,奇鳍也是两个背鳍、一个臀鳍及一个尾鳍。尾为歪型尾。偶鳍有胸鳍及腹鳍各一对,都有基鳍骨、辐鳍骨及真皮鳍条。胸鳍的基鳍骨分为三块,腹鳍的基鳍骨仅有一块或两块。在雄鲨及鳐腹鳍的内侧,由后基鳍骨延伸出一对棒状交接器,叫鳍脚,交配时,雄鲨以鳍脚插入雌体泄殖腔内,进行体内受精。
硬骨鱼(如鳃)偶鳍也是胸、腹鳍各一对。偶鳍骨和软骨鱼的略有不同,多数硬骨鱼的基鳍骨消失,辐鳍骨退化或不存在,真皮鳍条直接连在带骨上。
硬骨鱼腹鳍的位置多变化,可分为腹位、胸位和喉位。较低级的硬骨鱼,腹鳍多为腹位,较高级的硬骨鱼,腹鳍的位置前移,和胸鳍并列(胸位),或甚至移到胸鳍的前方(喉位)。因此,腹鳍的位置在分类上占有重要地位。
肺鱼的偶鳍骨特殊,如澳洲肺鱼的偶鳍内,基鳍骨成为一串中轴骨,辐鳍骨沿两侧对生,这样的鳍,叫双列式偶鳍。美洲肺鱼和非洲肺鱼的偶鳍呈鞭状,只有一串中轴骨保存。
总鳍鱼的偶鳍基部有宽的肉质基叶,鳍内骨骼的排列和陆栖脊椎动物的四肢骨相似,成为论证总鳍鱼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的一个根据。
偶鳍的起源  奇鳍是古老的运动器官,早在文昌鱼就已出现。偶鳍是较后发生的,其起源还不太清楚,有以下两种学说:
鳃弓学说  由C.格根鲍尔提出,认为偶鳍是由鳃弓变成,肩带代表鳃弓,鳍代表鳃隔及其鳃丝。
鳍褶学说  为F.M.鲍尔弗等提出,认为偶鳍由成对的连续鳍褶发生,以后连续中断而成为胸鳍和腹鳍。主要的理由如下:①文昌鱼有成对的腹褶还没有偶鳍;②鱼类的胚胎发育中最初出现连续的皮肤褶,以后才分开成各部鳍;③古代棘鲨在胸、腹鳍之间有5对小鳍,这些小鳍被认为可能是祖先连续鳍褶的残余。鳍褶学说比鳃弓学说的证据多,比较解剖学家和鱼类学家多同意这一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