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尾孢虫病

最近更新:2023-02-01

尾孢虫病 Heneguyiasis

症状 乌鳢鳍条间出现连片淡黄色胞囊,鱼体瘦弱发黑,大批死亡。鳜鱼鳃上为瘤状或椭圆形胞囊,引起鳃充血、溃烂,严重时引起死亡。胡子鲶苗种皮肤、鳃、鳍条上长出椭圆形胞囊,影响胡子鲶的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危害性 尾孢虫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更为流行,四季均有出现,多在乌鳢、鳜鱼、胡子鲶的鱼苗、鱼种中寄生,严重时引起大批死亡。流行季节为5~7月。

病原 寄生于乌鳢体表的病原体一般为中华尾孢虫 (Henneguya sinensis Chen &Hsieh,1960),在全身器官均有寄生,但主要寄生于夏花乌鳢的体表及鳍、鳃和鳔等部位,造成乌鳢大批死亡。中华尾孢虫的胞囊淡黄色,无一定形状,只在鳍条之间形成浅黄色扩散状胞囊。孢子长梨形,前端稍狭,后端略宽,缝脊细而直。壳片后端延长为二根等长的针状尾巴,叉状分开。两个棒球状极囊大小相同。有嗜碘泡。虫体全长39.5 (26.4~43.2)μm,宽6.2 (4.0~8.7)μm; 孢子本体长14.0 (10.7~15.7)μm,尾部长25.5(15.7~27.5)μm,极囊长7.2 (5.7~8.7)μm,宽1.7 (1.4~2.9)μm。鳜鱼鳃上寄生的为多氏尾孢虫(Henneguya dogieli Achmerov),胞囊圆形或呈瘤状、白色,由几个椭圆形小囊相互聚集在一起而成,周围包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引起鳃组织局部充血或溃烂。孢子呈纺锤形,前端尖狭而突出,缝脊直而细; 壳片向后延伸而形成两根等长的细尾,前宽而后细如丝,两者在后端多数呈交叉状分开。两个大小相等的梨形极囊,有一个颇大的嗜碘泡。孢子总长75.09 (62.5~87.0)μm,本体长13.27(11.25~5.0)μm,宽6.31(6.25~6.87)μm; 极囊长4.53 (3.75~5.0)μm,极囊宽1.93 (1.87~2.12)μm。刮下少许胞囊或取出鱼鳃及体表胞囊内含物,加少量水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尾孢虫。

防治方法 生石灰彻底清塘,可杀灭虫体。体表、鳃和鳍条上寄生的尾孢虫,可用0.3×10-6浓度的晶体敌百虫 (90%) 全池泼洒,隔2d再泼洒一次。

鱼病的种类、特征和治疗相关技术

中华鳖病毒病
鲤痘疮病
弧菌病
细菌性烂鳃病
水霉病
鳃霉病
车轮虫病
鲢四极虫病
鲢疯狂病
锥体虫病
头槽绦虫病
血居吸虫病
复口吸虫病
鲺病
对虾病毒病
青鱼出血病
竖鳞病
细菌性肠炎病
小瓜虫病
斜管虫病
鲤单极虫病
银鲫碘泡虫病
草鱼饼形碘泡虫病
鳗居线虫病
鲤长棘吻虫病
指环虫病
中华鳋病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
草鱼出血病
打印病
毛管虫病
半眉虫病
肤孢虫病
鳗鲡两极虫病
艾美球虫病
鱼波豆虫病
似棘吻虫病
鲤蠢绦虫病
三代虫病
狭腹鳋病
虹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细菌性败血病
赤皮病
杯体虫病
石斑鱼瓣体虫病
尾孢虫病
鳙碘泡虫病
颤动隐鞭虫病
鳃隐鞭虫病
嗜子宫线虫病
侧殖吸虫病
鱼怪病
锚头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