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石斑鱼瓣体虫病

最近更新:2023-02-01

石斑鱼瓣体虫病 Petalosomasis of Epinephelus

症状 病鱼常浮于水面,游动迟缓,明显表现出呼吸困难,头部、皮肤、鳍及鳃上的黏液分泌明显增多,体表出现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白斑,病情严重时,白斑扩大连成一片,死亡的鱼胸鳍向前方僵直,几乎紧贴于鳃盖上。

危害性 发现在海水网箱养鱼中,流行于夏季,对石斑鱼 (Epinephelus spp.) 造成严重危害,能在短期内迅速蔓延,造成病鱼很高的死亡率,严重时,3~4天内会全部死亡,经济损失巨大。石斑鱼瓣体虫病原最初发现于厦门市沿海网箱养红点石斑鱼,现已陆续流行于广东沿海,有时与单殖吸虫形成并发症,从而加大了寄主的死亡率。

病原 病原为体斜管虫科 (Chilodonellidae Deroux,1970) 的石斑鱼瓣体虫 (Peyalosoma epinephelisHuang et al,1981)。侧面观,可见虫体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为椭圆或卵形,固定标本大小为67.0 (45.0~80.0)μm×39.0 (29.0~53.0)μm。大核椭圆形,在身体中间稍偏后处; 小核椭圆形或圆形,紧贴于大核前。圆形胞口在腹面前端中间。与胞口相连的是由12根刺杆围成的漏斗状口管。大核后方有一瓣状体。腹面的中部和前缘,布满了纤毛。纤毛排成32~36条纵向的纤毛纹。此虫的生殖方式是横分裂,很少行接合生殖。

防治方法 淡水浸洗。将鱼放入淡水中浸洗4min,就可以杀灭病原体。硫酸铜海水浸洗。水温30℃左右、pH7.9、比重1.0173时,将鱼置于2×10-6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洗2h,然后加注海水冲洗,翌日重复一次,疗效显著。

鱼病的种类、特征和治疗相关技术

中华鳖病毒病
鲤痘疮病
弧菌病
细菌性烂鳃病
水霉病
鳃霉病
车轮虫病
鲢四极虫病
鲢疯狂病
锥体虫病
头槽绦虫病
血居吸虫病
复口吸虫病
鲺病
对虾病毒病
青鱼出血病
竖鳞病
细菌性肠炎病
小瓜虫病
斜管虫病
鲤单极虫病
银鲫碘泡虫病
草鱼饼形碘泡虫病
鳗居线虫病
鲤长棘吻虫病
指环虫病
中华鳋病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
草鱼出血病
打印病
毛管虫病
半眉虫病
肤孢虫病
鳗鲡两极虫病
艾美球虫病
鱼波豆虫病
似棘吻虫病
鲤蠢绦虫病
三代虫病
狭腹鳋病
虹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细菌性败血病
赤皮病
杯体虫病
石斑鱼瓣体虫病
尾孢虫病
鳙碘泡虫病
颤动隐鞭虫病
鳃隐鞭虫病
嗜子宫线虫病
侧殖吸虫病
鱼怪病
锚头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