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小瓜虫病

最近更新:2023-02-01

小瓜虫病 Ichthyophthiriasis
症状 病鱼的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病鱼反应迟钝,缓游水面,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不久即成群死亡。鳃上有大量的寄生虫,鱼体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瞎眼。将囊泡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水,虫体自囊泡中出来。肉眼可见其在水中活泼移动。

危害性5 小瓜虫病是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在密养情况下,更为猖獗。小瓜虫对寄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和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以对当年鱼种危害最为严重。不论在何种水域,小至养于玻璃缸中之鱼,大至塘堰养鱼,均能感染发病。适宜病原体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为15~25℃,10℃以下和28℃以上时,幼虫易死亡。

病原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1876).有幼虫期和成虫期之分 (图10-4-22)。幼虫长卵形,前尖后钝,前端有一乳头状突起称钻孔器,稍后有一近似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披长短均匀的纤毛; 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成虫虫体球形,尾毛消失,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变为圆形,大核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紧贴大核,不易看到。生活史周期可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寄主皮肤或鳃上后,在皮肤组织间不停地来回钻动,吸收养料供虫体自身的生长发育,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囊泡,俗称 “白点病”。虫体在囊泡中不断成长为成虫,并进行几次分裂繁殖,至一定时间冲出囊泡,在水中自由游动相当长的时间后即静止下来,停在池边或杂草上形成胞囊进入胞囊期,虫体在胞囊内分裂成数百至数千个幼虫,幼虫破囊而出,在水中游泳寻找寄主,进入新的生活周期。

小瓜虫病多子小瓜虫的生活史

1.离开鱼体的成虫 2. 形成胞囊 3~5.虫体在胞囊内不断进行分裂, 形成许多纤毛幼虫,纤毛幼虫从胞囊出来至水中 6.最后传播子感染鱼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放养鱼种。用 (0.2~0.4) ×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h。用2×10-6浓度的硝酸亚汞浸洗病鱼,水温在15℃以下时,浸洗2h; 水温在15℃以上时浸洗1.5~2h。但硝酸亚汞污染水体,宜小水体浸泡病鱼,然后将浸洗药水倒入旱地 土中,以减少水体污染。观赏鱼养在水族箱中,可以提高水温到28℃以上,以达到虫体自动脱落而死亡的目的。福尔马林浸泡治疗,水温低于或等于10℃时用250×10-6浓度每天浸泡1h; 水温10~15℃时用200×10-6浓度浸泡1h; 水温15℃以上用166×10-6浓度每天浸泡1h。池塘遍洒用 (15~25)×10-6浓度,隔天用药一次,直到完全控制病情为止(张素芳)。生姜和辣椒汁混合剂治疗。每公顷用辣椒粉3 750g,干生姜片1 500g,混合加水煮沸0.5h后用药汁泼洒(张素芳)。

鱼病的种类、特征和治疗相关技术

中华鳖病毒病
鲤痘疮病
弧菌病
细菌性烂鳃病
水霉病
鳃霉病
车轮虫病
鲢四极虫病
鲢疯狂病
锥体虫病
头槽绦虫病
血居吸虫病
复口吸虫病
鲺病
对虾病毒病
青鱼出血病
竖鳞病
细菌性肠炎病
小瓜虫病
斜管虫病
鲤单极虫病
银鲫碘泡虫病
草鱼饼形碘泡虫病
鳗居线虫病
鲤长棘吻虫病
指环虫病
中华鳋病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
草鱼出血病
打印病
毛管虫病
半眉虫病
肤孢虫病
鳗鲡两极虫病
艾美球虫病
鱼波豆虫病
似棘吻虫病
鲤蠢绦虫病
三代虫病
狭腹鳋病
虹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细菌性败血病
赤皮病
杯体虫病
石斑鱼瓣体虫病
尾孢虫病
鳙碘泡虫病
颤动隐鞭虫病
鳃隐鞭虫病
嗜子宫线虫病
侧殖吸虫病
鱼怪病
锚头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