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病

最近更新:2023-03-05

鱼病主要有病毒性鱼病、细菌性鱼病、藻菌性鱼病和原生动物性鱼病、蠕虫性鱼病、甲壳动物性鱼病及营养性鱼病、水质引起的鱼病等。

病毒性鱼病

我国鱼类病毒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青鱼出血病、鲤痘疮病、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鳗鲡开口病、 对虾病毒病和中华鳖病毒病等。

细菌性鱼病

我国对细菌性鱼病的研究开展得较晚,起步于1956年王德铭先生对青鱼赤皮病的研究,随后我国鱼病工作者先后对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疖疮病、白头白嘴病、白皮病、打印病、竖鳞病、弧菌病以及淡水 养殖鱼类出血性败血病等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药物筛选以及疫苗的研究。

原生动物性鱼病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从生理上讲,原生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一样,具有维持生命和持续后代所必需的一切功能。它的行动、营养、呼吸、排泄、生殖等均由细胞内特化的各种胞器承担。我国养殖的水生经济动物的原生动物性疾病,就其病原分类系统来说,有鞭毛虫、肉足虫、孢子虫和纤 毛虫等。

蠕虫性鱼病

蠕虫包括单殖吸虫、盾腹吸虫、复殖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等。

单殖吸虫的寄主主要为鱼类,绝大部分寄生在鱼类体表和鳃上,只有少数种类寄生于甲壳纲、头足纲、 两栖类及爬行类。

复殖吸虫的所有种类都是体内寄生虫。除少数种类寄生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外,绝大多数种类均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内。鱼类是其中间寄主 (intermediate host)。

绦虫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变态和更换2~3种寄主。第一中间寄主通常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如剑水蚤、颤蚓等,亦有陆生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第二中间寄主通常是脊椎动物,如鱼类、爬行类、两栖类等。它们是由吞食第一中间寄主而感染。如果第二中间寄主被不适当的终寄主吞食,其幼虫只能在寄主内生存,而不能发育为成虫,这样的寄主,称为假终寄主。

线虫种类很多,除在淡水、海水及土壤中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外,寄生在各种动、植物体内的种类,也广泛存在。寄生于鱼类的线虫,通常寄生在鱼的消化道、鳍条、腹腔和其他组织内,其中有些已是成虫,有些还是幼虫,多数在鱼体内形成包囊,这些幼虫要到食鱼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才能发育为成虫。

棘头虫是一类具有假体腔而无消化系统的两侧对称的蠕虫。棘头虫以其吻钻进肠粘膜内,破坏肠壁,引起炎症,严重时可造成肠穿孔,肠管堵塞,使鱼体消瘦。有时还可引起鱼贫血乃至死亡。我国淡水鱼类寄生的棘头虫,虽较常见,但感染强度一般较低,仅个别病例出现过死亡现象。

甲壳动物性鱼病

寄生甲壳类,通常寄生在鱼类的鳍条、体表和鳃上,有个别种类寄生在鱼体内。寄生甲壳动物被分为三大类: 桡足类、鳃尾类和等足类。桡足类有中华鳋、锚头鳋; 鳃尾类有鲺; 等足类有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