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草鱼出血病

最近更新:2023-02-01

草鱼出血病 Haemorrhagic Disease of Grass Carp

早在1953年,倪达书等就注意到具有出血病症状的草鱼种病鱼,1954年秋开始猜测它可能是一种病毒性鱼病。197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又在湖北省黄陂县国营滠口养殖场发现了草鱼出血病,它是草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由于用治疗细菌性鱼病的磺胺类药物和抗菌素等治疗无效,于是采用病毒学方法进行研究,证明其能在鱼体中复制出出血病症状,并能在单层细胞中传代繁殖,才确证草鱼出血病是由病毒引起。

流行病学和发病规律 草鱼出血病流行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河南、河北、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养鱼地区。病鱼的症状主要是体内外各个器官和组织表现出斑点状或块状充血,诸如鳍条、鳃盖鳃丝、眼眶、口腔、下颚等表皮组织,不用解剖就可以看到充血现象。病鱼眼球突出,鳃丝苍白或充血。脑膜腔、肌肉、肠道、肠系膜、鳔壁、胆囊、肝、脾、肾等器官,也往往出现充血现象,故依症状定名为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发病季节长,每年6月下旬至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节,高峰在8月,水温25~30℃时最为流行;死亡率高,高密度饲养的鱼种池危害更甚,常发生全塘覆没,对提高淡水鱼产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d,一般7~10d。其 病程有潜伏期、前趋期和发病期三个阶段。

潜伏期约3~10d,期间鱼的外表未显示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均较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或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 反之则长。前趋期时间仅1~2d,鱼的体表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发病期时间长短不一,多为1~2d,病鱼表现出明显的充血、出血症状而死。

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病毒

病原体 病原体是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的呼肠孤病毒 (Re-ovirus),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 (GrassCarp Reovirus,简称GCRV) (陈燕新,1984) (图10-4-1)。病毒颗粒呈球形或 六边形,平均直径70nm,无囊膜构造,具两层衣壳结构。外层衣壳可见有外周子粒20个,外层衣壳可被糜蛋白酶消化除去,免疫电镜观察到病毒颗粒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并聚集成团。病毒对酸(pH3) 和氯仿不敏感,对热 (56℃)稳定,其复制不受氧尿核苷酸抑制。为双股RNA类型病毒。毛树坚等(1989) 分离出 “呼肠孤病毒” 和 “小RNA病毒”,简称 “大病毒”、“小病毒”。在发病草鱼中,发现由不同病毒所引起的出血病症状不完全相同。由呼肠孤病毒感染致病的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严重充血 (79.54%),极少数的肌肉充血 (2.47%) 和一定数量的肠道肌肉混合充血 (17.99%); 由小RNA病毒感染致病的病鱼主要表现为肌肉严重充血 (47.32%) 和肠道肌肉混合充血 (40.18%),而肠道严重充血的较少 (12.50%)。这样一来,把草鱼出血病的症状表现为 “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 和 “肠炎型” 的致病原因说明得更具体了,也就能更有利于辨别草鱼出血病的三者症状集中于一身或两者症状集中于一身所表现的症状特征。

防治方法 目前,鱼类病毒病还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给草鱼种注射或浸泡灭活疫苗。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采取有效措施,如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保持养殖水体的水质清新,饵料新鲜,溶氧充足、水温稳定。稻田培育草鱼种是草鱼种防病养殖的好方法,值得提倡推广。

鱼病的种类、特征和治疗相关技术

中华鳖病毒病
鲤痘疮病
弧菌病
细菌性烂鳃病
水霉病
鳃霉病
车轮虫病
鲢四极虫病
鲢疯狂病
锥体虫病
头槽绦虫病
血居吸虫病
复口吸虫病
鲺病
对虾病毒病
青鱼出血病
竖鳞病
细菌性肠炎病
小瓜虫病
斜管虫病
鲤单极虫病
银鲫碘泡虫病
草鱼饼形碘泡虫病
鳗居线虫病
鲤长棘吻虫病
指环虫病
中华鳋病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
草鱼出血病
打印病
毛管虫病
半眉虫病
肤孢虫病
鳗鲡两极虫病
艾美球虫病
鱼波豆虫病
似棘吻虫病
鲤蠢绦虫病
三代虫病
狭腹鳋病
虹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细菌性败血病
赤皮病
杯体虫病
石斑鱼瓣体虫病
尾孢虫病
鳙碘泡虫病
颤动隐鞭虫病
鳃隐鞭虫病
嗜子宫线虫病
侧殖吸虫病
鱼怪病
锚头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