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加州鲈鱼诺卡氏菌病(烂身 内脏白点病)的治疗

最近更新:2023-01-31

近两年来,我国加州鲈养殖区的广东、江苏、四川相发生加州鲈鱼以烂身、内脏白点为主要特征的病害,发病时长,累积死亡量高。经过检测和实际治疗效果比对,发现该病为诺卡氏菌病

一、病原的一些情况
诺卡氏菌,革兰氏阳性菌,G+。诺卡氏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一些菌株是人和动物的机会致病菌。引起淡水加州鲈死亡的主要是星状诺卡氏菌,该菌能引起人及多种动物感染发生相应的诺卡氏菌病。
在水产养殖中,首例报道诺卡氏菌病的是虹彩脂鱼,以后陆续发生在虹鳟、黄尾、乌鳢、大西洋牡蛎、大口鲈和海鲈等水产养殖动物中,该病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诺卡氏菌曾是日本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大西洋牡蛎养殖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对我国台湾水产养殖业影响较大。
二、如何简单判断加州鲈诺卡氏菌病
加州鲈发病后,根据病鱼的特征和病原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简单判断病因。
1.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游泳不活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体色(尤其是背部)明显变黑。
2.病鱼烂身。病鱼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尾鳍有时也有溃烂出血。
3.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
4.肝、脾、肾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0.1~0.3厘米。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因内脏有结节,有些地区认为是内脏孢子虫。肝脏等内脏中观察到小的“肉芽肿”、结节。这些结节形成的原因是:诺卡氏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靶器官,然后在各组织器官中固着,逐渐繁殖而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节。
5.该病主要对造血系统(肝、脾、肾等)进行破坏,肝脏上常有弥散状出血。
6.腹腔肌肉有时有结节。发病后期,在腹腔肌肉或粘膜上可见结节。
7.部分发病鱼眼球突出。
8.部分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常观察到的症状是:1、2和4。有些加州鲈发病死亡时体表完好,体表无出血,只有1和4的症状表现出来,已经大量死亡。特别注意2、3、6、7、8不是所有鱼可以观察到症状。
三、该病流行特点
1.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的养殖品种,如加州鲈、海鲈、小黄鱼、乌鳢(生鱼)等品种。
2.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所以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预防。
3.水温在15~32℃时都可流行,四川成都15~16℃也会发病,而且因为此时鱼不吃食,又发病,死亡率高。
4.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6-11月和1-3月。
5.环境变化后,尤其在雨后,开始发生死亡。
6.网箱养殖多发。
四、诺卡氏菌病治疗方案
内服药处方:40千克饲料(或1200千克鱼),“诺卡氏套餐”1套,需同时喂5天以上。
消毒:“菌消”或“聚维酮碘”或“菌毒杀星”或“醛杀2008”或“百毒清”或“优碘”等均可,按说明的剂量在投喂的第3天、第5天外用泼洒消毒。
“诺卡氏套餐”基于治疗经验积累而开发,在广东、四川等地加州鲈诺卡氏菌发病塘使用,有效率达到80%左右,许多塘使用后死亡量从300尾左右(10亩)喂4天降到10尾左右,效果显著。
五、“诺卡氏套餐”投喂注意事项
1.投喂药量要够。建议按照1200千克鱼喂1个套餐计算用量,保证投喂效果。
2.疗程时间要足够。按处方投喂,需连续投喂4天以上;切勿投喂1天或2天就中途放弃。
3.一定要把处方中的产品全部投喂,缺一不可。
4.喂料时开增氧机或在料台附近泼洒增氧剂。
5.死亡量减少后,不要突然加料。鱼类肝脏自我修复至少要5~7天时间,投喂药物死亡量降低后,不要突然大幅增料。
6.不使用消毒剂或正确使用消毒剂。本品建议在使用的第3天和第5天使用推荐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7.调节水质。有蓝藻的池塘要处理蓝藻;pH高的池塘调节pH值;氨氮高的池塘需要降氨氮等。
加州鲈诺卡氏菌病已成为制约加州鲈产业发展的枷锁,认识并治好该病是当务之急。当诺卡氏菌病发生的时候,养殖户选对药物,按照成熟方案治疗,不随便增减药物,向鱼病防治人员如实反映情况,一定会把诺卡氏菌病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