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虾塘混养泥蚶

最近更新:2023-02-01

对虾塘内混养泥蚶,不争空间,不争食,有表洁池水作用。虾塘内环境优越、硅藻繁殖快,使泥蚶不断滤食的机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仅生长快,而且有效控制藻类繁殖与残饵污染,改善了虾塘水质,更利于对虾的生长,显示良好的生态循环效果。水中养虾、水底养蚶,操作简便,管理方便,放养期为1年,不需专人管理,见效快、虾塘混养泥蚶已成为沿海地区较流行和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是提高虾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虾蚶混养环境与条件 实行蚶、虾混养,其水源且利用自然纳潮为主,要求大潮小潮均能进水为佳。虾以鲜饵料或人工饵料为主。蚶以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硅藻类)为主。虾塘附近切忌污染,海水比重兼顾虾、蚶,控制在1.010~1.022之间,PH值7.5~8.2。虾塘底含泥90%、含沙10%的软底质为佳。水温一般保持在15~28℃。为便于管理虾塘面积以30~50亩左右较为理想,蓄水深度在1.5~2米,最低不能小于0.8米。虾蚶泥养要以虾为主,必须提早清塘。首先要根据虾塘积累性污染的程度,采取有效方法将黑化的底质污泥清除掉。一般时间安排在对虾收捕后即着手动工,有条件的可用机械将塘底翻耕一遍,暴露在阳光下暴晒,使其池底氧化。然后灌水进行药物消毒,采用菜子饼20ppm,或生石灰375ppm,漂白粉60ppm(以上三种可任取一种)。待药效消除(2~3天)后再进水冲洗1~2次。清池后纳新水50厘米深,即进行基础饵料培养,每亩可施鸡粪50千克、尿素10千克,使池中水色变成黄绿色或浅绿色。施肥方法是:先将肥料放在水中搅拌释稀,再均匀泼洒于池。基础饵料培养好,便藻类繁殖,不仅可满足泥蚶摄食,而且放虾苗后15~20天基本不必投饵。

苗种播放 泥蚶苗种可采用自然海区或人工繁育,其规格一般在每千克600~1000颗左右。与泥蚶同期混养的对虾苗品种有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或脊尾白虾。泥蚶的放苗期在对虾全部收捕后的11月下旬至翌年3月,最迟也要先于对虾放养一个月左右。经长途运输运输的蚶苗应蓄水投苗,水位保持在20厘米左右为宜。成活率在95%以上,虾塘混养泥蚶密度可比自然海区养殖密度略高,其有效放养面积掌握在虾塘总面积的60%左右。主要放养在比较结实的中滩和中央滩面上,每平方米放蚶苗450颗(规格以每千克600颗,折重量为0.75千克),对虾苗的放养密度控制在1~1.5万尾为宜。

养成管理 蚶苗入塘后,水位保持在0.2厘米即可,以便观察泥蚶生长活动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气温进行水位调节,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换水,当遇到冷空气南下时,随即相应提高虾塘水位至60~70厘米。当对虾苗入塘后,必须及时添水,一般要求虾塘滩面水深1.2米以上,对虾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要加大换水量,日换水量在20%以上。根据冬、春季池水水温度底,海水温度高,夏、秋季池水水温度高,海水温度低的规律,通过添水、换水,更新水质,不仅有利于对虾的蜕壳生长(养虾期间),而且输送新鲜饵料、氧气,调节池水温度,促进虾、蚶迅速生长。当逢暴雨、久雨必须测定池水,及时排除更新,以防淡水过多影响对虾和泥蚶的生长和安全。当虾塘中发现浒苔大量繁殖时,应及时清理,并坚持每天定时投饵,切实做到精心喂养,合理投饵。在计算投饵量时应考虑水中浮游生物量与对虾蜕壳期减少食量等因素,一般减少投饵量15~20%,坚持投喂前后摸清有无残饵,并配合检查对虾肠胃饱满度来确定投饵量。同时应在每天早(5~6时)、中(14~15时)、晚(19~20时)检查各池1次,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对虾和泥蚶活动情况及有无病害;虾塘的堤坝、闸门有无漏水,是否安全;虾池水质状况,水位变化,透有度及气体等;虾池中有无敌害生物。为了解对虾与泥蚶的生长情况,还应定期测量对虾体长和泥蚶的体重,每次测量对虾30尾,称量泥蚶30颗。浙南地区测定情况:中国对虾从3月中旬放苗(每尾体长0.7厘米)到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捕,一般体长7厘米以上,然后轮养长毛对虾,从6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一般体长在10厘米以上。泥蚶的体重从11月中旬放苗(体重1.6克)经1个月饲养,平均体重增加1克,每千克400颗左右,到3月中旬开始放虾苗时,蚶体重为3.5克,到6月上旬(第一茬对虾起捕期),蚶体重可达5克(即200颗/千克)。

收捕 从立冬至翌年清明是泥蚶的收获季节,其中以小寒至大寒最为肥满,血多味美,且气温低,可久藏远运。泥蚶收获方法简单,一般在对虾收捕之后,排干塘水,连蚶带泥扒入蚶袋中洗净即成。